
出版社: 南海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9.60
折扣购买: 菊与刀(插图珍藏版)
ISBN: 9787544238779
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1887-1948),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美国女人类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需要根据日本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于是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完成了这份报告,并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推断。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决策与她的推断意见一致,她准确的预见是本书亮点之一。 她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英国文学,1919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从事人类学研究,师从于二战前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弗兰茨·博厄斯(FranzBoas,1858-1942),1923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她于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ofCulture,1934年)一书,1940年完成《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andPolitics)一书,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其中对日本的研究——《菊与刀》一书的贡献最大。二战结束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
任何文化传统中都包含了关于战争的信条。西欧各国尽管各有特色,但 也在很多方面具有一些共性,比如号召全民参与的战争动员方式,局部失利 时坚定信心的方式,战死和投降者的稳定比例,以及对待战俘的某些行动规 则等,这些在西欧国家的战争中都是可预见的,因为即使包括战争在内,这 些国家也同属手一个文化大体系。 日本与西方在战争惯例上的所有差异,都可以成为了解其人生观以及对 人的全部责任看法的资料。我们进行研究的目的是要对日本的文化及行为进 行系统的分析,至于那些与我们的信条不符合的东西在军事上是否重要,我 们没有必要在意。但这其中的每一个行为却可能非常重要,因为他们提出了 许多与日本人性格相关的问题需要我们作出解答。 日本为战争的正义性进行辩护的那些前提条件与美国的恰恰相反。其衡 量国际形势的观点与我们存在差异。美国认为战争是由于轴心国的侵略所引 起的。日本、意大利、德意志三国以征服的行为非法地打破了国际和平。不 论是“满洲国”、埃塞俄比亚还是波兰,轴心国所占领的地方都证明他们推 行的是以强凌弱的罪恶方针。他们的行为践踏了“让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 ”的信条,或者至少是侵犯了对自由企业“门户开放”的国际准则。日本对 战争起因的看法则另有不同。在他们看来,只要各国拥有绝对主权,全世界 的无政府状态就不会消除。日本必须为建立世界的等级秩序而战。当然,这 一等级秩序的领导只能是日本,因为日本才是能够真正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等 级制的唯一的国家,日本也才是最了解“各得其所”的必要性的国家。日本 实现了国内的和平统一,平定了内乱,建筑了公路,发展了电力、钢铁等产 业。根据日本官方数字,其青少年接受公共教育的比例达到了99.5%。所以 ,它应该帮助落后的兄弟邻邦——中国。“大东亚”各国属于同?一人种, 日本应当首先把美国从世界的这一区域中驱逐出去,然后是英国、俄国,使 之“各得其所”。诸国都应在国际等级结构中确定各自的位置,这样才能形 成统一的世界。我们将在下一章中探讨这种被高度评价的等级制在日本文化 中包含的意义。这是日本民族自己创造出来的、最符合其口味的幻想。在日 本看来,最大的不幸就在于那些被占领的国家,并不用同样的观点来看待这 一理想。尽管如此,即使战败后,日本仍然认为不应该从道德上排斥“大东 亚”这一理想。此外,在日本战俘中,即使是最不好战的士兵,一般也不会 指责日本对亚洲大陆和西南太平洋地区所怀有的目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 里,日本必将保持其某些固有的观念,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对等级制度的 信仰和依赖。这一点与热爱平等的美国人是完全不相容的。但我们却必须弄 清楚这一等级制对日本意味着什么,又有什么益处。 日本对胜利的希望所寄托的依据也不同于美国的通常看法。他们宣扬日 本必胜,精神必将战胜物质的言论。他们说:美国是个大国,军备的确优越 ,但这不算什么!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他们根本没有放在眼里。日本 民众从国内的一家大报纸——《每日新闻》上,读到了这样一段话:“如果 我们害怕数字就不会发动战争了。敌人的丰富资源并不是在这次战争中创造 的。” 在日本取得胜利的时候,日本的政治家、策划者以及军人们都反复强调 说:“这次战争是日本人信赖精神与美国人信赖物质的较量,并不是军备之 间的较量。”当日本在战争中失利的时候,他们还是反安强调:“在这场较 量中,物质力量注定会失败。”在塞班、硫黄岛溃败时,这一信条毫无疑问 成了很方便的遁词,然而这并不是专门为失败而准备的遁词。在日军炫耀胜 利的几个月期间,它一直发挥着进军号角的功能,并且早在日本偷袭珍珠港 之前,这一信条就已经是一个深入人心的口号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前陆 军大臣、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荒木大将在名为((告日本国民书》的宣传小册 子中就说道:日本的“真心使命”是“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 吾等何惧于物质”。 与许多备战的国家一样,实际上他们也确实存在担忧。整个30年代,日 本国民总收入用于军备的比例一路飙升。偷袭珍珠港的那年,近一半的国民 总收入都被用于了陆海军的军备上。而只有百分之十七的政府总支出额用于 民用的行政性支出。对物质军备的关心程度日本与西方诸国并无区别。然而 ,就像武士的佩刀只是日本道德品质的象征一样,军舰和大炮,也只不过是 永世长存的“日本精神”的表面象征。 美国向来追求强大,而日本却一贯重视非物质资源。像美国一样日本也 开展增产运动,但其增产运动却基于一个独特的前提。他们认为精神就是一 切,是永存不灭的。物质虽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却是次要的、短暂的。日 本的广播电台经常鼓吹:“物质资源是有限的,不存在千年不灭的物质,这 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这种对精神的信赖原封不动地被应用在战争中。日本 的战术手册中有这样一句口号:“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之优势,以吾 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是他们传统的口号,并不是专门为这次战争 而特意提出的口号。他们的军队手册第一页就印着粗体字的“必读必胜”四 个字。他们的飞行员驾驶小型飞机以自杀方式撞击我军军舰,这就是精神战 胜物质的无数素材。日本人把这类飞行员称为是“神凤特攻队”。所谓“神 风”,原是指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东征时,一次飓风使其船队覆灭,从而拯 救了日本,所以称为“神风”。 P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