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变
作者简介
余威,男,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衢州市小说创委会委员。创作并发表文学作品已逾十年,长篇小说《临安变》《巴蜀变》分别入选衢州市第八批、第十批文艺精品扶持工程。
内容简介
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六月十日,大散关内,兴元府城。 由四川宣抚使兼制置使余玠亲率的北伐大军已在城下屯兵月余。来自全蜀各路府州的精锐部队一匝又一匝地将兴元府围了个水泄不通、蚊蝇弗进。城内的蒙古驻军断炊数日、兵疲马乏,已无计可施。巨大的压力把每一位蒙古军人的眉头拧成了绝望的形状。 兴元城蒙古守将夹谷龙古带立于城墙望楼之上,顾盼绵延数里的宋军和遍地飘扬的旌纛,又看了一眼身旁因饥渴而站立不稳的士兵,心中不免恓惶。断粮以来,城下的宋军已经组织了不下十次的攻城战。夹谷龙古带知道若再遭遇一次攻城战,自己和仅剩的五千草原士兵都将葬身兴元。 “余玠!”夹谷龙古带咬着后槽牙恶狠狠地磨出了这两个字。他恨余玠,余玠也值得他恨,戎马一生的他还没有在宋人手上吃过败仗。 除了这一次。余玠北伐的大军不光集结了全蜀的精锐战力,而且原来已经被蒙军征掠的州府兵马也都主动投奔了北伐大军。最让夹谷龙古带惊讶的是,如此声势浩大的大军一路向北,竟可以庞大且迅捷得如同一头可以像游蛇般前进的大象,突然就出现在了兴元城下,打得他措手不及。面对余玠和这样的军队,夹谷龙古带那与生俱来的战争自信被碾成了齑粉。 不过,即使再措手不及,夹谷龙古带原本还有一线生机。距离最近的蒙古屯田军就在凤翔府,与兴元城仅仅隔着一座大散关。夹谷龙古带没想到,余玠在围城之前,就悄悄派人先拿下了大散关,并烧毁了栈道。 夹谷龙古带回想自己的战争生涯,还没有像余玠这样把后面的事情放到前面来做的经历,如果余玠先围攻兴元城后攻打大散关会怎么样?那他一定会来一次突围,率部队从大散关撤退,如果突围失败,凤翔府的屯田军也会从大散关入蜀支援,自己无论如何也不会沦落到现在这步田地。在战术上,余玠想在了夹谷龙古带的前面。所以,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夹谷龙古带已然是余玠的手下败将。 “除非长生天佑我,让凤翔屯田军神兵天降。”夹谷龙古带低声嘀咕了一句,而后摇摇头,处境多么绝望,想法便有多么可笑。他气急败坏地夺过身边士兵的长枪,朝着宋营的方向狠狠地掷了过去。他在八岁的时候就能用这招猎杀兔子或者狼,十五岁的时候部落里已经没有人能在射程和准度上赢他。这一次,他用尽全力。长枪的速度很快,枪身不停地旋转抖动着,而后像一只捕猎的黑鸢直线下冲,“嚓”,整个枪头都没入了土壤。他泄愤似的一枪没有命中任何目标,射程也远远未及宋军大营。 夹谷龙古带受命于蒙古汉地事务总领忽必烈,常年纵横在秦陇一带的宋蒙边界,日夜延颈企踵于那号称人间天府的巴山蜀水。沉酣于战事的他常常梦见自己立马山城重庆,指挥日益强大的蒙古水军,从朝天门码头顺长江而下,直捣南宋都城临安,成为蒙哥大汗最倚仗的将军和草原女人们的英雄。 可是,过了今天也许他就再也没有机会做这样的梦了,因为此时兴元城下的宋军正在为最后一次攻城做着准备。 一支支装甲步兵从四面八方的军帐向正对着兴元门的集结场会合,铁甲铿锵,头盔上的红缨飒飒,如火苗般跳动。集结场上,新制的羽箭成捆成捆地堆积成一个小山丘,崭新的箭镞反射着阳光,闪亮得令人心惊。一架架攀墙云梯整齐地摆放在箭山的边上,维修加固后的冲车停在集结场的最前端,尖端包裹着铁皮的锥形撞木冷冷地指向紧闭的兴元门。 余玠和冉璞、王坚两位前锋将立于集结场的高台之上,来自全蜀的十位都统立于三人的对面,都统的身后是各自麾下的部队。此时,各路军队的纛都换成了统一的余字旗,所有人都注视着高台上的余玠。 余玠向前一步,抬手朝兴元城墙上的夹谷龙古带一指,用势在必得的口吻训道:“将士们,我们围攻兴元城已逾一月,我知道这一个多月来你们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今天,期待着拿下兴元城。”有几支激进的队伍已经准备操戟呐喊。余玠见状接着说道:“从城里回来的探子报告,那些守城的蒙古兵已经多日没有进食,而我们每个人都饱餐了壮行的酒肉,蓄足了精神。我想,就在今日今时,我们必能一鼓作气,以一敌百拿下兴元城,从此拒鞑靼于蜀陇之外,保全大宋国土和百姓不再受草原铁蹄的蹂躏。将士们,你们有没有信心?”战争之中,消耗兵力最大的便是攻城战,若不能速战速决,军心便会快速消耗,所以在攻城之前,最重要的就是凝心聚力,激励士气。余玠深知给士兵们树立信心的重要性。 “有!有!有!”全军齐声表态,声动天地,余玠满意地点点头。 “还我河山!剑指汴京!”十支部队中,利戎司士兵在都统王夔的带领下率先喊出了口号,接着其余九支队伍也不甘示弱喊出了自己的口号。 “赶鞑靼!夺兴元!” “不夺兴元,誓不回蜀!” “精忠报国!重拾山河!” “夺回兴元城!打到北山北!” 一时间口号蜂起,每支队伍都想把其他队伍的声音压下去,在余玠面前出风头,声音一拨高过一拨。王夔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挥剑继续高声叫喊。余玠眉头微皱,若再互相较劲似的比下去,于统一军心不利,他示意王坚赶紧吹响进攻的号角。 随着号角的吹响,各支队伍便没有继续在声音上较劲,而是按照战术的安排纷纷开拔。 “终于来了!”夹谷龙古带闭上双眼,极力克制住颤抖的胸腔,缓缓吐出一口气。从城墙往下看,巨龙般的攻城队伍装备齐整,径直朝着主城门而来,兵器和盔甲反射的光芒让蒙古人心生寒意。 “将军,士兵们又饥又渴,如此状态根本无法应战。不如……不如弃城逃跑吧。”副将不知道什么时候走到夹谷龙古带身边。 1.一位儒将的君臣之义、民生之念。四川制置使余玠,民族英雄,但史评低调——这与史官受当时的政治影响不无关系。余玠在南宋危难之际,竭力经营巴蜀,为支撑南宋王朝的半壁江山做出了杰出贡献。本书故事即围绕老将余玠“十年庭诺,一夕暴卒”的悲壮命运展开。 2.既有历史古典气韵,又渗透丰富现实意义。小说以余玠八年治川的经历和巴蜀的嬗变为主线,谋篇布局、层层环扣,抽丝剥茧中将余玠“受命治蜀,威震敌方;和战之争,朝堂惊变;壮志未酬,英名留芳”的曲折经历和那段波云诡谲的壮阔历史,描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3.生动刻画“蜀中八柱”间的微妙平衡。南宋偏安,巴蜀成为国家的西大门,也是保家卫国的最前线,而“蜀中八柱”钓鱼城、云顶城、白帝城、苦竹城、太获城、得汉城、运山城、青居城,更是山城防御体系的重要据点。故事围绕钓鱼城与云顶城的针锋相对展开,各大山城纷纷入局。 4.全景式展现宋蒙战场的铁血对决。一个是身经百战的南宋老将,一个是智勇双全的蒙军新帅,三场大战,攻城、死守、偷袭、叛变,针锋相对。弯刀铁马虽气势如虹,山城军民亦视死如归。一支穿云箭开篇,一面“余”字大纛收尾,巴蜀生生不息。 5.谍报机构“黑白司”,再次展现四两拨千斤之力。作为“变局”系列的第二部,《巴蜀变》在内容上,属于独立完结的故事,但书中延续了作者前作《临安变》中的黑白司设定,隐秘的黑白探成为余玠抗衡敌对势力的重要帮手之一。 6.本书影视版权已售出,影视剧筹拍中。 7.本书入选衢州市第十批文艺精品扶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