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笔记(陈思和文集)(精)/学人文库

在场笔记(陈思和文集)(精)/学人文库
作者: 陈思和|总主编:向继东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0.80
折扣购买: 在场笔记(陈思和文集)(精)/学人文库
ISBN: 9787218121222

作者简介

陈思和,男,1954年1月生于上海,原籍广东番禺。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并兼任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著有专著《巴金论稿》(与李辉合著)、《巴金研究的回顾和瞻望》、《中国新文学整体观》、《20世纪中国文学论》(韩译本)、学术传记《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编年体文集《笔走龙蛇》、《马蹄声声碎》、《羊骚与猴骚》、《*鸣风雨》、《犬耕集》、《写在子夜》、《豕突集》、《牛后文录》;选集《陈思和自选集》、《还原民间》、《黑水斋漫笔》、《新文学传统与当代立场》;对话集《夏天的审美触角》、《理解九十年代》等。其中,《中国新文学整体观》1990年获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一等奖;《陈思和自选集》1998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著作一等奖。参与发起“重写文学史”、“人文精神寻思”等知识分子话题讨论,并参与策划“火凤凰”系列图书。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是一条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大河,数 千年的流程中既有纵横一贯的气势,又有波转浪涌的 变化。十九世纪中叶,古老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中国文学内部也开始孕育着新的变化,辉煌灿烂的 古典文学*暮途穷,新文学的萌芽正破土而出。在上 一个世纪之交,文学变革的急切呼吁与民族危亡的沉 痛呼喊一样强烈,1917年,在“文学革命”发端的时 候,不同于古典文学审美规范的现代文学已经从思想 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等方面显示了自己的特点。如今, “中国新文学”经历了百年风雨洗礼后,又跨人了一 个新的世纪。说“跨人”,并不意味着本质性的“飞 跃”,目前界定新世纪的文学创作是否真正具有开拓 意义,是否真的完成了中国文学的一次新的转型,似 乎还为时过早。但是有一点不容否认,那就是近二十 多年来的中国社会,从政治经济秩序到社会文化心理 ,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种巨大的历史变化 面前,文学与社会生活也相应地发生同步变化,社会 生活对文学创作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百年中国新文学 虽然有自己独特的形态,但它远远不如古典文学那么 严密和规范,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处在剧烈的变化之 中,这种开放性,形成了它的不稳定、不成熟、易* 外界影响等特点,但也从另外一方面给它增加了活力 和动力。 具体来说,近二十多年来的文学发展大致可以分 为三个阶段:**阶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 作家从政治意识形态与现代化理念出发,推动了改革 开放与思想解放的互动式进步。由于当时新的生活还 没有充分展开,作家通常是根据时代共名来推波助澜 、呼唤现代性的到来,朦胧的理想就是中国要走向世 界****的行列。第二个阶段是九十年代文学,知 识分子的理想*到挫伤,时代从共名转向无名状态。 大多数作家对市场经济大潮缺乏精神准备,采取了回 避当下生活的态度,有的从历史的角度继续知识分子 的启蒙理想;有的则从*加遥远的历史题材来寄托个 人情怀,从而淡化处理个人理想与现状的尖锐冲突。 一部分新生代作家与当下生活也保持了近距离描写, 大都局限在个人的狭窄生活空间,社会批判的力量明 显减弱。第三阶段以新世纪为起点,一批在二十世纪 九十年代有过重要影响的作家们的个人风格有了明显 转变,在他们笔下,社会底层的人们都被卷到市场经 济的大潮浮沉起伏,新的时代风俗画卷出现了。如王 安忆,从单纯的“心灵世界”走出来,她的新作《上 种红菱下种藕》转而描写江南小镇上的故事,从一个 成长中的女孩眼睛里看到了改革开放后小镇发生的种 种混乱而有生气的生活场面。文学与当下社会生活的 距离拉近了,出现了与当下生活气息保持同步性的社 会风俗画卷。张炜原来是一个固守田野生活理想的作 家,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社会现象深恶痛*,持 激烈批判态度。但跨人新世纪以后,他推出一部新的 长篇小说《能不忆蜀葵》,写一个画家在商品经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