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5.70
折扣购买: 异域寻史琐记——从东北亚到东南亚
ISBN: 9787108078070
华立,生长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1993年赴日本执教,任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国际学部教授、亚洲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为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名誉教授。 专业领域:清史。主要著作有《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清代新疆社会变迁研究》等。
日本篇长崎寻史(278-281页) 兴福寺和崇福寺在长崎市东部风头山脚,福济寺和圣福寺则在长崎市北部的筑后町。后两座寺庙由于靠近长崎原子弹投下的中心点,1945年,当蘑菇云腾起,福济寺瞬间被烈火吞噬,七堂伽蓝化为焦土。今天,在其原址上矗立着一尊由巨大神龟托起的“万国灵庙长崎观音”像。观音像身高18米,如从地面算起连同神龟部分则有34米, 以悲悯的眼神俯瞰长崎的大地和港口,仿佛时刻告诫人们:远离战争,珍惜生命!圣福寺奇迹般地逃过了重创,不过它的建筑风格融入了较多日本寺院的元素,作为唐寺,不及兴福寺和崇福寺具有代表性。 四座唐寺中,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崇福寺。寺门为通体朱色的高大山门,上部为楼阁,飞檐起翘,下部墙门浑圆厚重,山门匾额上“圣寿山”三字,即崇福寺的山号,乃著名高僧隐元所题。如此独特的山门式样,我前所未见,后来知道它有原型,在福州,是与它同名的福州崇福寺的山门。进入山门后拾级而上,眼前更是一亮——第二门匾额上的“第一峰”三字直入眼帘。原来这门本是崇福寺的第一道门,因为后来增建了前面的山门,它便成了第二门。 这道“第一峰”门为大屋檐式样,采用复杂巧妙的多层斗拱组合,檐下和门扉绘有明艳绚丽的祥云瑞图,极尽精工巧匠之能事,都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制造。我已听说崇福寺内的建筑用材都取自对岸大陆,还特意聘请了家乡的工匠来建造,但读了此门旁的说明才知,岂止建材,这整座门竟然都是先在宁波进行组装,再经海上运来的!三百多年前的长崎华人竟有如此魄力,如此不惜工本,这不简单是豪商们肯于慷慨解囊,除了宗教情怀,更多的应该是他们深厚的乡邦情结使之然。 根据记载,至少有以下福州府籍商人参与了创建崇福寺,分别是:福州府福州人王心渠(又名王三官,1594—1678)、福州府人何高材(又名毓楚,字一粟、性崇,1598—1671)、福州府福清县上迳人林太卿(字楚玉,1572—1645)及其子林守壂(即林仁兵卫,字大堂)、福州府人魏之琰(又作魏之瑗)。崇福寺因此而有“王何林魏,四大施主”的说法。这当中尤应提到林太卿、林守壂父子。林太卿来日很早,1609年(明万历三十年)先到鹿儿岛,1619年携子守壂移居长崎,是他带头捐建崇福寺,为第一大施主,但不久即去世。其子守壂1641—1662年出任唐通事中的大通事,称林仁兵卫。在任期间从中国聘请工匠营造寺庙,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卸任后出家为僧,法名性英。父子两代,对崇福寺贡献最大。 跨过第一峰门后回首,内侧门楣上方的匾额为“海天华境”(因此又称海天门),落款“七十三叟林太卿”。看到林太卿手书的这四个字,我顿然领悟:“海天华境”正是对长崎华人建寺宗旨的最好诠释。离乡背井的人们之所以竭尽全力兴建唐寺,就是希望在异国之地也能保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华境”。 崇福寺拥有多个长崎唐寺“之最”:现存最古的大雄宝殿,最多的日本国宝和国家重要文化财(即国家级文物),保存最完好的妈祖堂门和妈祖堂……此外,还有一个“大锅之最”。这口巨型大锅原来置于大雄宝殿廊下,它可不是摆设,而是寺庙实际用来施过粥的。1681年,长崎遭遇大饥馑,饿殍遍野,正担任崇福寺住持的千呆性侒禅师卖掉自己的字画筹资,赶造大锅用于赈济。大锅口径6.5尺,锅深6尺,每次可煮米4石2斗,分给3000多人吃食。锅身镌刻的“圣寿山崇福禅寺施粥巨锅天和贰年壬戌仲春望后日”22字,真实地记录了这个历史事件,也反映了长崎的华人先贤与当地民众彼此扶助,共克时艰的友好情谊。看看我们与它的合影就知道,巨锅名不虚传!它已完成使命,现在被挪到大殿旁的专用铁架上“安度晚年”。 全书收录了500多幅实拍图片,为读者呈现了普通人鲜少抵达的目的地,或者说,是在看似耳熟能详、很多人都能轻松抵达的地方挖掘未知之处。作者总能在其中找到那些“冷门”却与我们紧密相连地方,在历史过往的交织下,这些旅行者视野之外的地方也散发出别样的光彩。 本书形似游记,却未陷入个人化、情绪化以及追求猎奇的俗套,随处可见作者的学术思考。在探寻历史细节的过程中,作者严谨缜密的推理过程和思考路径完整地呈现在眼前,读来收获颇丰,但又非严肃无趣的说教。行文笔触真诚,语言干净利落,既介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真实纪录了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感所想。作者虽身处异国他乡,但也时刻关注关于华人的历史细节,令人感动。这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学术旅行纪实作品,相信旅行爱好者和历史迷都不会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