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铸军魂:抗战时期黄埔军校教官研究
作者简介
陈予欢,军事人物传记作家,黄埔军校史、近现代中国军校史、民国军事史研究专家。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著有《近现代中国著名军校将帅传记书系》等。
内容简介
第一节 教官的缘起与发祥 黄埔军校自1924年1月筹备始,教职官佐的选拔就提上议事日程,最初的教官主体,依次为中国留学日本陆军士兵官学校、云南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历期毕业生,还有一些各地讲武堂出身的军官任学员队队长、区队长。 从第一期起,教官分为战术教官、兵器教官、地形教官、教官四种。 第二期增设各兵科主任教官(或称教官主任),例如战术教官主任、工兵主任教官等。第三期增设政治讲师、学(兵)科主任、技术教官等。 第四期增设政治学教官、经理教官、马术教官、劈刺教官、音乐教官、无线电教官、教练官等。 第五期增设筑城教官、英文教官、俄文教官、日文教官等。迁移南京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增设筑城交通教官、军事教官、体操教官、迫击炮教官、旗语教官等,仍留黄埔军校本校的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增设军制教官、电信教官、辎重教官、卫生学教官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日军侵略威胁下,军事装备和训练之提升与强化更为迫切了,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开始有德国籍军事顾问和教官,在军事训练与军校教育方面引进德国元素,最高军事当局试图在军事现代化方面迈进一大步。于是从第十期开始,增设战车教官、航空教官、机械教官、数理教官、法学教官等。与此同时,军校的校务委员会通过修改《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组织法》,也由原来限定的九名员额扩大为十六名,意在吸收除中央嫡系将领外的各地军事首脑加入。军校在第十三期增设重兵器教官、瓦斯教官、化学教官、交通教官、爆破教官、汽车教官等贴近现代化军事训练和装备的专业技术人员。第十四期入伍生训练与正式入学,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隆隆炮火声中进行的,军事教育与训练随即转入战时需要,为输送初级军事人才,准备长期抗战,扩大军校招生范围,先后在陕西汉中、湖南武岗、江西瑞金设置分校,增加招生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