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传)/常春藤传记馆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机缘巧合留学美国 晚清政府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选派中国幼童出国 留学呢?为什么要去美国而不是其他国家?这和当时 的社会背景有关,也和一个独特的人物有关。 当19世纪60年代的晚清政府还在封建社会末期躏 跚前行、日趋衰朽没落的时候,英国早在18世纪60年 代就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逐渐战胜封建阶 级的统治势力,资本主义制度得到确立,新的生产关 系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随之,英国工业革 命的浪潮迅速波及西欧和北美,不仅德国、法国和美 国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就连东欧的俄 国和亚洲的日本也步人工业革命时期。这些国家的经 济和军事力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些业已发展 起来的资本主义列强,对于腐朽衰弱而又地大物博的 封建王国——中国,无不虎视眈眈,希望从中国掠夺 经济利益和获取政治利益。 英国首先发难,于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发动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爆发后,英军很快攻破广东、 福建和浙东,紧接着攻陷了镇江并扬言要攻入南京。 清政府虽然组织了一系列的抗战活动,但终因武器落 后、指挥不当等原因而惨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 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不得不割地、 赔款、开放通商口岸,而且按照条约的规定,同时丧 失了关税和贸易主权。从此以后,中国就在英国的坚 船利炮的攻击下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中国陷入长达14 年的内乱之中。太平天国运动给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的时机,英国与法国于1856年10月联合发动了第二次 鸦片战争。同时,这次英、法两国的侵华行动得到了 俄国和美国的支持。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清政府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遭受的损失更为惨重,北京被攻 陷,圆明园被焚烧劫掠,皇帝仓皇逃往热河,签订了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爱辉条约》等一系列卖 国条约。英、法、俄、美在中国获得了更多的利益, 侵略的触角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中国大片领土被割让 ,进一步沦为西方列强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堕入 了丧权辱国、亡国灭种的险境。 1861年,当詹天佑诞生的时候,詹氏家族的辉煌 已成过往,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圆明园上空的 冲天火焰仿佛还未消散,太平天国的分散力量依然在 各地负隅顽抗…… 面对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政府内以李 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在全国各 地掀起了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师夷长技 以制夷”的改良运动。这场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 ,到90年代中期以甲午战争惨败而告终,前后持续了 35年之久。他们编练海军、制造枪炮、开采矿业、发 展运输、制造民用产品等,而派遣幼童出国留学,则 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出国留学在现今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是在清 朝之前,除了唐朝的僧人玄奘曾去印度求取佛经,我 “泱泱华夏文明”“天朝上国”基本上是等着他人来 朝拜学习的,因此官派幼童出国这一计划在当时的确 “固属中华创始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那么这 一史无前例的想法究竟从何而来呢?它源于中国留学 生之父——容闳的“西学东渐”之思想观念。 容闳(1828—1912),广东香山县人。因为家境 贫寒,7岁时便被他的父亲送进澳门西方传教土创办 的免费的马里逊预备学校学习。后来几经周折,马里 逊预备学校搬迁到香港,容闳也随之来到香港。容闳 在读书期间学习非常刻苦,是学校里极为优秀的学生 ,深受美国传教士布朗校长的喜爱。1847年,容闳作 为班里最为出色的学生之一,跟随布朗校长来到美国 学习,后来毕业于耶鲁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位从美国 名牌大学毕业的民间留学生。当时的容闳原本有很多 机会可以留在美国过上体面的生活,但是有关资料显 示,容闳在留学期间曾经多次表示,将来自己学成之 后必定要回到自己的国家,拯救它,报效它。美国友 人杜吉尔对容闳的评价是,“从头到脚,身上每一根 神经纤维都是爱国的。容宏热爱中国,信赖中国,确 信中国会有灿烂的前程,配得上他的壮丽山河和伟大 历史”。面对多灾多难、积重难返的文明古国,一个 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心跃然纸上,令人动容。但是, 仅有爱国之心还不够,重要的是方法,不是空谈。到 底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呢?容闳本人在《西 学东渐记》自序中写道:“完成派遣留学生的计划, 是我对中国永恒热爱的表现,也是我认为改革和复兴 中国的最切实可行的办法。”但是,要想在经济凋敝 、思想落后、政治腐败的清政府实现自己的理想是极 为困难的。容闳回到中国后,尝试了很多种办法接近 清朝高官,希望自己“教育救国”的理念得到理解和 执行。好在经历了诸多困难,他的官派留学生的主张 最终通过江苏巡抚丁日昌得以条陈于清政府。幸运的 是,这一想法与当时力推洋务运动的朝廷重臣曾国藩 和李鸿章的主张不谋而合,他们从扩充洋务派实力的 角度出发,采纳了容闳的建议,并上奏皇帝。P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