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从韶山到中南海(上下)(精)

毛泽东从韶山到中南海(上下)(精)
作者: 贾章旺
出版社: 中国文史
原售价: 168.00
折扣价: 134.40
折扣购买: 毛泽东从韶山到中南海(上下)(精)
ISBN: 9787503444678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早在公元14世纪中叶的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农 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际,江西省吉州府龙城县(今江西 省吉水县),有一个叫毛太华的青年农民,扔掉手中 的锄头,拿起长矛,投奔朱元璋的队伍。朱元璋建立 明朝政权后,毛太华以百夫长的下级:军官身份,随 同大将傅友德、蓝玉远征云南澜沧卫,并被留下治镇 。他也像许多战友一样,娶了一位当地“蛮”女为妻 ,并先后生了8个儿子。后来,毛太华老了,请求告 老还乡。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他偕妻子和长子 毛清一、四子毛清四内迁。由于他戍边多年,立有军 功,被朝廷分配到湖南省湘乡县城北门外的绯紫桥居 住,分得田产几十亩。数年后毛清一和毛清四举家迁 移到了湘潭县的七都七甲,开种韶山的铁陂、乌塘、 东塘等处,计田400亩。500年过去了,至毛泽东已是 第20代了。 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字顺生,号良弼,生于 1870年10月15日(清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一日),是独 生子。他上过两年学,认识一些汉字,懂些算术。17 岁,他开饴理家。因为负债被迫外出在湘军里当了几 年兵,长了不少见识,也积累了一些银钱。毛顺生精 明能干,肯劳动,会节俭,又善于经营,他把家中节 余下来的稻谷加工成白米,挑到附近的银田寺赶集出 卖,再用碾碎的米糠喂猪出售。这样,他逐渐积攒了 一笔钱,赎回了父亲毛翼臣典当出去的田产。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1S67年2月12日(清同治 六年正月初八)出生于距韶山冲20余里的湘乡县四都 唐家士乇(后改为棠佳阁)的一个小康农民家庭。文 家祖坟在韶山,每年清明节要到韶山扫墓,为了有个 落脚的地方,文七妹的父亲文芝仪就将自己的女儿许 给韶山毛家。文七妹13岁时同毛顺生订婚,18岁成亲 。婚后一段时间,嫌毛家冷清,多住在娘家。先生下 两个儿子,均天亡,生下第三个儿子毛泽东后,格外 疼爱,惟恐再夭折,就多方烧香拜佛,并开始吃“观 音斋”。 唐家士乇的后山,有个龙潭坳,坳内有清泉水流 出,四季不竭。坳口处矗立一块大石头,高2,8丈, 宽2丈,石上建有小庙,人称观音庙,远近闻名。毛 泽东出生不久,外婆和母亲就把他抱到石观音庙叩拜 神灵,并寄名为石头。因毛泽东排行第三。人家就叫 他“石三”。文七妹又让毛泽东认七舅母为干娘,认 为七舅母儿女多,意在托福,容易成活。 后来,文七妹又生了四子毛泽民(又名毛泽铭, 字咏莲、润莲,1896年4月3日出生)、五子毛泽覃( 又名毛泽琳,字咏菊、润菊,1905年9月25日出生) 。文七妹还生了两个女儿,但都早殇,就收养了一个 女儿毛泽建(乳名菊妹子,1905年10月出生,5岁时 过继给毛顺生)。 文七妹是文盲,但自小勤奋、聪慧、性情温厚。 她操持家务,抚养儿辈,养鸡喂猪,锄园种菜样样都 干,也是家中最忙碌、最辛苦的人,事事都安排得有 条有理。毛顺生家业发展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亦 得益于这位贤内助。 毛泽东,有他父亲那样健壮的身体,但那圆圆的 脸庞、宽宽的前额、和善而充满智慧的眼睛都像母亲 。有一年的新春佳节,刚满4岁的毛泽东穿上一身新 衣服,戴着一顶红色的棉风帽到外婆家去做客,村里 有一位白胡子阿公,喜欢和小孩子逗乐。这天,他看 见许多小孩在禾坪上玩耍,老阿公装着很严厉的样子 ,板着脸,翘起胡子,对这群小孩子说:“你们为什 么要在这里玩耍?不准乱跑,要不我就割你们的耳朵 。”小朋友们吓跑了,只有毛泽东未动。老阿公奇怪 了,忙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割耳朵很疼的呀!” 毛泽东反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老阿公还是不笑:“我喜欢呀!”毛泽东学着妈 妈的口气说:“一个人要讲道理。老阿公你有道理, 我的耳朵就让你割,你要没有道理,我就要割掉你的 胡子。”说着,他笑眯眯地望着老阿公,并且主动解 开风帽的扣子,把耳朵露在外面。老阿公亲热地把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