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的真相
作者简介
包海松 男,资深财经评论人。1991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大型制药集团及研究院工作。所发表的文章已有10篇被“中国权威经济论文库”收藏。 作者自上世纪90年代中就开始思考中国经济问题。当时经常在全国各地出差,对中国的地区差异、贫富差距、失业等问题有着深深的好奇。正是这些好奇使作者认真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千百年来经济的演变和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等,最终形成本书的核心观点。
内容简介
第五章 量化宽松为何无效 作为应对经济衰退的几乎最后一个手段,量化宽 松政策正在被发达国 家广泛采用。然而,量化宽松对改善经济不会产生任 何根本性效果。在量 化宽松的道路_£,流动性陷阱将是各国难以逾越的 巨大障碍。 一、流动性陷阱真相 所谓流动性陷阱,最早是由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 设。简单的说法就 是,即使利率降到零(接近零甚至是负利率),也无法 激起企业的投资欲 望、促使个人增加消费,进一步的宽松货币政策并不 能刺激经济活动。 战后典型的流动性陷阱首先出现在日本。1971— 1990年,日本银行贷 款每年增长超过1O%,比同期名义GDP增长高出2.5 个百分点。但1991 年以来,纵使利率降到零,也没有创造投资机会,个 人与企业反而更积极 还钱,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为什么利率降到零,投资与消费也不活跃?对个 人来说,利率只是影, 响消费的其中一个因素,人们储蓄首先追求的是从储 蓄中获得的财富保值 效用,其次才是利息收入。对于储蓄者来说,储蓄是 储存财富的手段,不 管有没有利息都会继续增加。同时,利率变动虽然对 消费产生影响,但影 响的程度与利率变动的幅度有关。假如利率从10%下 降到5%,5个百分 点的变动会对刺激消费产生较大作用;如果是从2% 下调到1%,则这样的 变动影响就很小了。可以看出,利率越低,则能下调 的幅度就越小,对消 费的刺激作用也就越弱。当利率降到零时,通过利率 手段刺激消费的作用 就完全失去,但此时消费者出于储存财富的目的,仍 然希望维持较大比例 的储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扩大投资才能化解储蓄过 剩。 然而,实体经济的投资受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 作用,存在投资临界 点,超过临界点的投资其收益将是负的。利率下降虽 然能刺激投资,但与 对消费的影响一样,利率越低,则能变动的幅度也越 低,对投资的刺激作 用也就越弱。当利率降到零之后,利率对投资的刺激 作用完全失去,但实 体经济的投资受到投资临界点的抑制,无法再增加, 这个时候如果投资无 法将储蓄完全消化,就会出现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因此,流动性陷阱的实质是储蓄过剩,只不过是 在零利率条件下的储 蓄过剩。如果储蓄能被投资完全吸收,则不论在什么 样的利率水平下,经 济都能保持增长。 影响储蓄过剩的关键因素不是利率,而是收人分 配政策,具体就是一 国的福利水平、收入调节、贫富差距等等。一国的福 利水平越高、对财富 调节的力度越强,则民众的储蓄效用也越低,:该国 的消费者就越乐于消 费。另一方面,贫富差距越大的国家;由于收人集中 度高,社会的总储蓄 额也越高,在这种情况下要减少储蓄必须要缩小贫富 差距。因此,_通过提 高税收、增加福利以及缩小贫富差距将会增加社会消 费,而消费增加必然 带动投资增长,如此一来就能有效化解储蓄过剩问题 。也唯有如此才能消 除流动性陷阱,使投资与消费活跃起来。 然而,世界各国对于消费低落,投资乏力往往只 是想到降低利率一 招,其效果自然乏善可陈。日本从1990年泡沫经济破 裂起,就不断使用降 低利率手段刺激经济,到了1999年更是史无前例的实 行零利率。然而,日 本经济依然深陷流动性泥潭,投资低迷、消费乏力。 欧洲与美国也相继进 入零利率时代,但作用都十分有限,。欧盟区2012年 仍陷在衰退边沿,而美 国不得不更多依靠增加财政赤字与扩大量化宽松规模 。 其实不但在零利率下出现流动性陷阱现象,在负 利率下照样出现这 现象。2012年以来,_全球货币金融市场出现前所未 有的奇特现象:多国名 义利率降低到零以下,成为“负利率”。欧洲出现名 义负利率的国家包括 瑞士、丹麦、德国、比利时、芬兰、荷兰和法国。 在负利率的条件下,人们依然对投资没有信心, 根本原因就在于实体经 济的投资已达到临界点,在这种『青况下投资能增加 的幅度极为有限。负利率 当然能促进投资,但极微弱的利率下降对投资的激励 作用几乎可忽略不计。 二、量化宽松为何无效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为了恢复经济;美国 、英国、欧元区、日本 等发达国家的基准利率都相继降至1%以下,并长期 徘徊在零附近。但是, 在这种传统的宽松货币政策下,各发达经济体的复苏 进程却不尽如人意。 随着零利率政策失效,各发达经济体将目光投向 了量化宽松政策。量 化宽松货币政策简单说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购买国债或 企业债券等方式,向 市场注入资金、增加货币供给,从而降低市场利率, 刺激经济增长。2002 年,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其著名的讲话《通货紧 缩:确保它不在这里…… P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