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国古代水文学(水龙经白话详解图解本)
作者简介
蒋平阶,字大鸿,明末清初著名风水学家,他前承杨公风水之学,后启玄空一派,被人称为“地仙”。蒋氏在天文、地理、阴阳、历法等领域都有建树,对堪舆一学尤为精通。归于蒋氏名下的著作有《水龙经》《地理辨正》等
内容简介
1.太始惟一:观水而知气 【原文】 太始惟一。其莫先于水,水中积浊,遂成出川。《经》云:气者,水 之母。水者,气之子。气行则水随,而水止则气止。子母同情,水气相逐 也。夫溢于地外而有迹者为水,行于地中而无形者为气。表里同运,此造 化之妙用。故察地中之气,趋东趋西,即其水之或去或来而知之矣。 【白话提要】 讲风水,先从“气”谈起 在风水师看来,地球在没有形成之前,只不过就是一团气而已,这就 是风水学中的“太始”或“太极”。后来,在气的基础之上,水得以生出 。而水中的渣滓又蓄积成土。水土之间相互作用,便形成山川。 “气者,水之母。水者,气之子。气行则水随,而水止则气止。子母 同情,水气相逐也。”这是对气与水二者关系的概述。也就是说,水由气 而生,所以,气为水之母,而水为气之子。水随气而行。气则随水而止。 二者同情相随,不可分割。正如徐善继兄弟所说的:“生气之来,有水以 导之;生气之止,有水以界之。” 气是风水学的核心概念,那怎样以水来验气呢?对此,《山羊指迷》 中指出:“若池湖荡凶无收,则气不能聚;江湖泼面无案,则势不可挡。 其易盈易涸,急去急来,倏深倏浅,或环或直者,亦有盛衰之应。惟大水 内又有小水重重包裹,方见气之藏而聚;大界之内更有微茫隐患分合,方 见气之动而止。故眷恋、回环、交锁、织结,皆气之所在也;穿割、牵射 、反直、斜冲,皆气之所离也。” 望气观象定吉凶 在风水学中,气的运行也有特定的条件。如阳气随风而行,而阴气则 随水而行。显现于外的为龙脉之气,也就是水,而隐藏于地中的则为气。 所谓“表里同运”,即是说表水,里为气,二者虽有显与隐的不同,但却 同运同流,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是同属一体的。这也是为什么可以通过 观水之来去能达到望气之目的的原因。 但也有的风水师认为,除了通过观水以望气之外,也可直接望气。隋 末唐初的数术家袁天纲就将气分为瑞气、妖气、喜气、胜气、尸气等不同 的类别。其中不同的类别具有不同的特点,且代表着不同的吉凶。如瑞气 有烟云之象,呈红黄二色,代表吉祥福瑞;妖气乃昏暗不明之气,代表凶 险。丘延翰在《天机素书》中提出了“寻龙望气”之说,并描述了真气的 特征。 此外,在望气的时间上,风水师也是很有讲究的。在他们看来,望气 的最佳时间有两个。其一是在早上太阳尚未升起的时候;其二是在太阳刚 刚落山的时候。因为中午太阳高照的时候,气处在潜伏的状态之中,不易 望见,故选在早上和傍晚。 2.水之行龙:龙气融聚处 【原文】 行龙必水辅,气止必有水界;辅行龙者水,察其水之所来,而知龙气 发源之始,止龙气者亦水,故察水之所交,而知龙气融聚之处。《经》曰 :界水则止,又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 盖天地之气,阴阳互根,山峙阴也,水流阳也,不可相离。地脉之行 ,借水以导之;地脉之住,借水以止之。外气与内气相合而成物,犹牝牡 生育,故曰冲阳和阴,万物化生,合而言之,混沌之体,即万统体一太极 之妙用,分而言之,随物付物,又物物一太极之元妙,知此始可与形家之 学矣。 【白话提要】 风水学中“龙”的概念 什么是行龙呢?风水师认为,龙脉自远及近绵延而来,从祖到宗,从 干到支,五行处在不断地剥换之中,山峰层层叠嶂,但又彼此相连,就如 绳索般贯穿在一起,这就是风水学中的山之行龙。那么水之行龙呢?一般 来说,凡大水无论来或去均有滚滚之势者,即为水之行龙。山龙行度,两 水之中必定还有一山,而两山之中也必定还有一水,山随水而行,水随山 而止。一旦落脉,二水或交汇于前,或前有横水绕过。一般来说,生气会 在临水之地积聚,穴也应设在倚水之地,或者说穴之所也应依据水的态势 而定。这就是风水学中的以山龙而定穴的方法。 与上述山龙相对应,平洋之龙,往往是一片荒蛮,这样的地方,不仅 生气很难积聚,而且也不易辨认龙脉。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以水为依据 ,或者前有二水交汇,或者有一水缠绕。一般来说,水界之处即为生气积 聚的地方,可见,穴要“倚水而立”,这确是风水学选穴的标准和依据。 但这里还需说明的是,龙的变化和水的行度均没有特定的规律可循, 因此,在选穴的实际风水操作中,应对龙脉和水势进行一定程度的审察, 二者在方向上的顺或逆并不是关键性的因素,所以,不可拘泥于一种固定 的思路或方法,而应灵活视之。 风水学中的阴阳理论 关于阴阳互感:阴阳学说最初是用来描述古人的自然观的,后经过不 断发展和完善,被用于说明世间万物,即阴阳是万物的本源,《素问?阴阳 应象大论》中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本府也”,且二者在不断的消长变化中,形成相互对 立和统一的整体。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世间万物无不有各自 的阴阳属性。阴阳互感反映了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郭璞在《葬经》中说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铜钟东应。”郑谥也对 阴阳互感作了自己的解释:“父母子孙,本同一气,互相感召,如受鬼福 ,故天下名墓,在在有之。盖真龙发迹,迢迢百里,或数十里,结为一穴 。及至穴前,则峰峦矗拥,众水环绕,叠樟层层,献奇于后,龙脉抱卫, 砂水贫聚。形穴既就,则山川之灵秀,造化之精英,凝结融会于其中矣。 苟盗其精英,空窃其灵秀,以父母遗骨藏于融会之地,由是子孙之心寄托 于此,因其心之所寄,前能与之感通,以致福于将来也。是知人心通乎气 ,而气通乎天。以人心之灵,合山川之灵,故降神孕秀,以钟于生息之源 ,而其富贵贫贱,寿夭贤愚,靡不攸系。至于形貌之娇丑,并皆肖象山川 之美恶,故篙丘岳生申,尼丘孕孔,岂偶然哉!呜呼,非葬骨也,乃葬人 之心也;非山川之灵,亦人心自灵耳。世有往往以遗骨弃诸水火而无祸福 者,盖心与之离故也。” 可见,人由乾父之精和坤母之血相合而成。如果说生人为阳,那么死 人为阴,死人的灵魂如果能得到安宁,生人亦能享有和乐之人生;反之, 如果死人的灵魂得不到安宁,则生人亦会有灾祸发生。这就是好的阴宅风 水能福荫子孙后代的原因。正如阴宅风水理论中所说的“人受体于父母, 本骸得气,遗体受荫”,意思是后世子孙的形体是祖先所留的一部分,如 果祖先的骸骨获得大量的生气,那么后世子孙就会从中得到福运。因此, 为使阴宅能福荫子孙后代,为祖先找一个符合阴宅风水的墓地就极其重要 。 阴阳理论在风水学中的应用 一个好的阴宅风水格局是与大自然的格局相配合的,龙山向水配合得 宜,方能得天地之灵气,所以,合天时、合地运、合山水是好的阴宅风水 的标准。具体说来,创设一个好的阴宅风水格局,须要从龙、穴、砂、水 、向这地理五决上做文章 。如其中的龙,即龙脉,“地脉之行止起伏曰 龙”,又如“山者,宣也,其气刚。川者,流也,其气柔。刚柔相荡,而 地道立也!山冈,体魄也,气色,神理也。凡山,形势崩伤,其气散绝, 谓之死,形势虽具,生气未舒,谓之枯。死者不可复生,枯则有时而润” ,风水学上对龙脉的要求也符合现代地理科学的相关理论。所以,一个具 有“势来形止、山水交汇、踞而候、揽而有”特征的地方必是风水宝地, 也必会给子孙后代带来福运。 怎样理解“独阳不长,独阴不成”?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 影响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二者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 转化四个方面。 阴阳学说中有“阴和阳合”的说法,是指阴阳只有处于相互和合的状 态之中,才会促使其向着另一种事物的方向进行转化,从而利于万物的化 生。《淮南子》中有“阳阴相接,乃能成合”的说法,意思就是阴阳相互 接应才能化合出世间万物。所以,在自然界,阴阳和平才能产生出新生的 物质,在人世,阴阳合德也会有利于事态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它的道理自 天象到地理乃至于人事,都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诸多典籍中对“阴和阳合”都有相关的论述,如《地理知本金 锁秘》说:“阴阳合德而卦生……纯阳不生,孤阴不长,此其阴阳未合其 德……若刚柔有体,则阴交于阳,阳交于阴矣。三男三女,烁然成列。” 《类经图翼》说:“阴阳尽而四时成,刚柔尽而四维成……阴阳相合,万 角乃生……凡万物化生,总有二气……气有不同,万物适值其气,随其受 而成其性。”《春秋元命苞》说:“阴阳聚而为云,和而为雨。阴阳凝而 为雨,阴阳合而为雷,阴阳激而为电,阴阳交而为虹霓……阴阳怒而为风 ,乱而为雾。”《易稽览图》说:“阴阳合而为电辉。”《国语》说:“ 阳伏而不能出,问追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诗推度灾》说:“明阳 之制阴,阴之倚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阳平阴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决。” 可见,一切事物在发展的起点,都会充满着阴阳和合,但是它们又总 不免走向自己的反面,阴阳离散,事物也就会因此从新生走向衰老,以致 死亡。 综上所述,阴和阳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二者均不能脱离其他一方单独存 在,这即是“独阳不长,独阴不成”的内涵所在。这个道理在风水中同样 存在。如山为阴,水为阳,山水环绕即体现了阴阳交合而成大地。如果自 然界只有山而无水,即是独阴,如果只有水而无山,即是独阳。在这两种 情况下,阴阳不能交合,自然界就不会形成好的气场。 P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