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学生(给烦恼父母的实用秘籍)/陈默老师家庭教育支招系列
作者简介
陈默,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后攻读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系上海心理学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长期从事心理教育工作,自1996年起担任心理咨询工作,2004年获得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资格,被华东师范大学特聘为专家咨询师。具有丰富的临床诊断和矫治经验,接诊过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阿斯贝格综合征、情绪行为障碍、人格障碍、原发性及继发性学习困难、青少年性心理障碍、各类神经症及少年儿童心理疑难杂症,独创学习困难“三维”诊断“五行”矫治理论,被纳入中学教师培训教材。多年来发表论文多篇,其中《初中教师课堂教育外显行为对初中生学习心理影响的研究》获全国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论文二等奖,《将户外游戏活动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获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二等奖。作者工作之余为《少年儿童报》《少年科技报》《新闻晚报》《新德育》等报刊的心理辅导专栏执笔,获得广泛好评。
内容简介
孩子常常发脾气,往往由以下原因造成: 一是被家庭成员过分关注,二十四小时被监控。 尤其是家中有退休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再加上 父母,形成四个以上的成人看护一个小孩的局面。孩 子的衣食住行被二十四小时监管和照顾,没有自己独 处的时间。 想象有一对正在热恋中的情侣,女朋友时刻监督 自己的男友,一个小时不见就发消息询问情况,“在 忙什么啊”“想我了吧”,是不是挺烦人的?同样的 道理,孩子在被高度关注时也会有烦躁不安、不耐烦 的情绪。 这种“4-2-1”(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父母 孩子)结构的家庭要这样做:父母下班回家后,老人 就退出对孩子的管理。老人首先是帮助者,责任人来 了,帮助者就应该退出。晚上一起吃饭,也是“三对 二”的对话形式,即老人不参与三口之家关于孩子的 话题。周末老人应该放假,有自己的生活内容。这样 就可以减少被高度关注而引起的发脾气问题。 二是孩子的思想不被父母理解。当父母总是曲解 孩子的话,或者根本不明白孩子要表达的情绪和想法 ,无法和孩子顺畅沟通时,孩子自然会着急、发脾气 。 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意思,往往与父母没有静下 心来听孩子讲话有关。孩子年龄小,表达自己的意思 时常常词不达意,有时颠三倒四,特别是一些小男孩 ,语言能力没有同龄女孩强大。父母要有耐心,认真 听他们讲话。 孩子一发怒,父母也随之发怒是最不可取的。这 是火上浇油,火只会越烧越大。可以跟孩子说:“你 能不能再说一遍?我可能没有听明白你的意思。”这 样孩子就不会乱发火了。 三是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神经功能弱的孩 子捕捉外界信号的能力差,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 常会“漏听”重要信息,造成反馈不及时或不准确, 导致双方误会及沟通不畅。比如,在玩耍时,以拍打 别人头部的方式邀请小伙伴加入自己的游戏,不知道 自己伤害了小伙伴或者无法感受到小伙伴对这种邀请 方式的厌恶。孩子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当别人 违反自己的游戏规则时就会烦躁和发脾气。这种情况 虽然在人群中发生的比例不高,但是问题严重,需要 父母及时请教医生以及专业的心理老师。首先要给孩 子明确的诊断,对其进行评估,确定孩子的行为是否 源于神经功能问题(如阿斯伯格综合征、多动症)。 除了医学上的干预,父母可以做的是:当孩子发脾气 时,不要对孩子讲道理,可以紧紧抱住孩子,轻轻拍 孩子的后背,直至孩子安定下来。 平时面对这样的孩子,只能以柔克刚,避免和孩 子正面冲突。当孩子出言不逊时,应当理解孩子的问 题所在,知道孩子缺乏共情能力,尽量不要严格约束 孩子(会使孩子暴怒)。 更加积极的办法是:父母经常训练这类孩子理解 他人的能力,角色扮演就是不错的方法。父母可以隔 三岔五地与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体验别人 攻击他时的感受,从而理解他攻击别人时别人的感觉 。 也可以经常给孩子提供情感类的文学作品,或者 动漫作品、电视剧,跟他讨论这些作品中人物的内心 感受,以提高他的共感能力。 父母的训练不会立竿见影,但是会有积极的作用 。 P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