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老爱尔兰(增订版)
作者简介
邱方哲, 牛津大学凯尔特学硕士,科克大学中古爱尔兰语博士,现任都柏林大学爱尔兰语系讲师,译有诗集《蛾子纷落的时刻》,并筹备出版古代爱尔兰语诗歌中译本。
内容简介
绿帽怎么戴上的? 早期爱尔兰文学里的小矮妖只是缩微的人形,并没有详尽的衣饰和外貌描写(除了提及参贝克穿着紫衣)。现代流行文化里的绿帽子、棕靴子和关于金子的传说又是哪里来的?我们得再次跨越又一个千年追寻绿野妖踪。 应该先提一提中世纪爱尔兰文学的两个主要层次。上面引用的故事都出自中世纪的牛皮法律手稿,由修道院的僧侣或世俗的家族学者写就。在中世纪欧洲,纸张尚未成为书写的主要载体,文本都记载在制过的牛羊皮革上,可以想见书籍手稿是多么珍贵:不仅只有经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能够读写,他们对抄写也是非常慎重,贵重的皮纸只用来记录崇高和精练的知识,而且要善加利用每一寸空间。在爱尔兰,知识分子形成了一个世俗与神职交织、具有稳定的传承和评价机制的庞大群体,从6 世纪到18 世纪流传下来的文本都为我们呈现出一部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思想史,各种层次和体裁的叙事、论著、诗歌、评注、论战、校订和选编比比皆是。有诸多的教育中心和学者家族,不同的学派和知识体系并存。这些知识分子是以书面文本为导向进行创作的,因此他们记录的故事大多简洁缺乏细节描写,注重意义而非情节,和其他文本(包括法律、神学著作)有强烈的互文性。 然而这不意味着在抄写室外的大众都是愚氓。在书写尚未来到爱尔兰之前,就已经有极其丰富的文学流传民间,文人们的故事大多脱胎于此;人们尊崇的传统知识(Senchas),包括家族谱系、习惯法和地名词源(Dindshenchas),都是以优美的诗歌在口头代代相传的。故事进入牛皮书卷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在民间消亡了;相反,它们作为潜藏在璀璨精致的书面文本底下更为多变和深广的暗河一直奔流,持续影响着书面文学。与致力于节省书写空间的书面创作不同,口头文学活跃在酒馆的长桌旁、守灵的草垛上、冬夜的炉火边,它要求讲述者尽情发挥,描述尽可能多的细节,制造尽可能曲折和离奇的情节来打发时间和喂饱想象力。 在一个弗格斯传奇的13 世纪版本里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口头文学是怎样改变了书面文学的审美趣味。7 世纪时就已经有这个故事,它被记录在法律里之后,显然在人们口头继续流传,13 世纪的文人将他们同时代的民间版本写下来,有旧版本十倍之长。多出来的是一部“前传”对小矮妖宫廷的描绘,各种对话、细节描写,以及小矮妖国王对弗格斯罗列自己宝物的长长歌谣。与旧版本那种史家速写式的英雄主义气氛截然不同,新版本一开始就上来一个幽默故事,告诉我们小矮妖国王大宴群臣,他是如此志得意满,对大家夸口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高大强壮、领土更宽广的国王了。一位见多识广的矮妖诗人当众嘲笑国王是井底之蛙吹牛皮,国王气不过亲自去弗格斯的王国见识,发现自己果然不如人家腰带高,还掉进了一个大酒瓮爬不出来,被弗格斯抓住取笑。之后的故事主线大致不变,不过这里已经有对小矮妖更为丰富的细节描述。他们的穿着豪华精致,不再是7 世纪爱尔兰英雄围在身上用别针固定的简朴的披巾,而是类似于同时代文学描写人类贵族的衣装,丝绸绣金,银扣腰带,小牛皮靴,缀满花边和珠宝,明显来自对12 世纪后诺曼英格兰宫廷时尚的摹仿。 小矮妖的打扮与时俱进。到了十五六世纪,他就戴上了伊丽莎白式的皱领配过膝马裤;在18 世纪民俗学家搜集的故事里,他穿着当时英军带金色钮扣的红色制服,还系了绑腿。据说他的帽子是红色尖尖的,一点也不像现在的绿色圆礼帽。今天随处可见的绿色小矮妖形象是20 世纪晚近的发明,尤其是詹姆斯·史蒂芬斯(James Stephens)的 《金坛子》(The Crock of Gold,1912)(“他们全穿着绿色紧身衣,小皮围裙和高高的绿帽子”)和百老汇音乐剧《菲尼安的彩虹》(Finian's Rainbow,1947)。绿色的小矮妖尤其受商业和旅游业欢迎,因为绿色是爱尔兰的标志性颜色。因此像可口可乐发明的圣诞老人一样,全绿披挂的小矮妖就流行开来。 不止是服装,小矮妖的身份、职业和爱好也随时代而变。起源于凯尔特水中精灵的小矮妖很早已经和仙丘(sídh)的居民时而混为一谈,大概是由于他们都来自具有魔力和长生不死的彼岸世界,且传说有的仙丘像小矮妖的国度一样位于海外的水底。中世纪的文人力图调和本土传说和基督教世界史,发明了西班牙的密尔(Míl of Spain)这样一个爱尔兰人的祖先,其素材来自一则轶闻,说西班牙的军队(拉丁文miles hispaniae)曾经征服爱尔兰。这种“合成历史”的集大成者是10-11 世纪编纂的《征服书纪》(Lebor Gabála ?renn),密尔和他的家族源自斯基泰人和埃及人,见证了巴别塔的倒塌,在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后也跟着浪迹世界,最后来到西班牙,从那里移民爱尔兰。密尔的人民战胜了此前的居民达南神族,开启了人类的时代,而达南神族则隐居地下,被等同于民间传说里的仙丘居民(见“隐遁的诸神” 一章)。于是渐渐地小矮妖也被视作主宰地下世界的达南神族,在一年中地特定时间会通过两个世界的交接出来大规模地游荡。越往后,他们就越脱离了原来诸神的特征而更加近似于民俗信仰里矮小、诡秘、淘气的地精一族,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拥有人类不知道的知识和魔力,但喜欢对人搞恶作剧,有时会惩罚不慎或不敬的人类。 12 世纪后英国的统治和文化输入为小矮妖带来了新的特性。英国民俗里类似的各种土属性精怪(Goblins, Pixies, Gnomes, Elves 等)跟小矮妖融合,使人们把小矮妖想象为尖耳朵、长胡子、爱坐在蘑菇上、地下财宝的保存者,等等。他们不再只在特定节气闯进我们的世界,而是常年活跃在田野和树林里,甚至依附于人类家庭。他们拥有的不再是魔法和秘闻,而是实实在在的金子。不过我们在早期故事里读到的一些性质仍然保存在19 世纪的小矮妖身上,人类依然可以通过抓住他迫使他用财宝来交换生命,他也依然有无数狡诈的方法像参贝克一样逃脱追捕者,这些是英国地精故事不具备的。 在熙熙攘攘的现代爱尔兰,是否还能重温凯尔特薄暮的传说与梦幻? 土豆、小矮妖与吉尼斯黑啤,怎样串起爱尔兰五千年的曲折历史? 传统从未断绝,现代爱尔兰的种种面貌都能通过回溯古代得到印证和理解。 本书立足于可靠的古代资料,纵横于神话、历史、语言学、文学之间,深度挖掘爱尔兰人的身世和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