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旨归--老子汇通(共3册)

国学旨归--老子汇通(共3册)
作者: 廖彬宇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18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国学旨归--老子汇通(共3册)
ISBN: 9787302346463

作者简介

廖彬宇,笔名周易玄。1986年出生于贵州金沙。立志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信奉“知行合一”理念,并创立四为堂,发扬四为文化精神(即张载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为)。自幼自学自立自成,曾有“国学少年”之誉。并任全国大型公益行动——“春晖行动”顾问。 19岁起游学大江南北,兼及讲学;20岁起撰写《国学旨归——天人视野下的终极关怀》系列丛书;22岁受聘于清华、人大等高校客座讲学,并任多家集团董事及顾问;23岁后定居北京; 25岁受聘为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兼职教授;26岁任北京大学教育文化与品牌战略研究所副所长;27岁任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社会责任与中华文化研究所执行所长、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所所长。曾主编出版《老子新学大全集》等作品。

内容简介

北宋司马温公所撰《资治通鉴》,其《唐纪二十 六》中提及一则事例。 公元711年,唐睿宗景云二年,睿宗将天台山道 人司马承祯请至宫中,咨 询阴阳术数之学。盖一般修道之人为求得道,多博学 他术以利身。又因常入深 山之中,与狼虫为伴,与世相隔绝,则须习武防身; 因试食外丹而易中毒,便 精研医术便于自救;又精通阴阳五行占验之术以自知 运势穷通,可以趋利避 害……故古之修道者,多为博学广能之土,颇类于儒 家“一事不知,儒者之 耻”之谓,亦如孔子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游于艺”之谓,盖以得 道为宗,余皆辅佐之力而已。 故司马承祯作为当世之高人,自然精通术数。讵 知唐睿宗有此雅好,竟 专门请来司马道长求问术数之学,一般而言,自然必 令道长受宠若惊,该当知 无不言,言无不尽才是。孰料司马道长不言术数竟转 而言道,对唐睿宗进行好 一番说教,告诫皇帝作为执政者不应迷恋小术,而应 心仪大道。以损欲修身为 要,进而至于无为之境。苟能使家国大安,便是功德 无量之举。唐睿宗问阴阳 术数而不可得,则转而又问治国之道。睿宗言,就修 身养性而言,无为之道固 然是至高境界,然治理国家之境界又当如何? 司马承祯言,国家便如人之身体,倘能做到顺应 天地万物发展此自然之 理,而帝王心中毫无任何私心杂念,天下便自然能得 以大治。司马道长所言, 要皆本老子之教而来,本章所谓“不见可欲,使心不 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 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 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 为,则无不治”。一句即是。 身国同构之原理,便即《老子·第五十四章》“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 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之论。唐睿宗聆 听教益,十分感慨,将 仙师广成子与司马道长相并论,并坚请道长永驻皇宫 ,道长志不在此,力辞皇 命,终返于天台山。此段史实,颇能借以参证本章之 旨。 《资治通鉴》记载:“上召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 ,问以阴阳数术,对曰: ‘道者,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安肯劳心以学术数 乎!’上曰:‘理身无为则 高矣,如理国何?’对曰:‘国犹身也,顺物自然而 心无所私,则天下理矣。’ 上叹曰:‘广成之言,无以过也。’承祯固请还山, 上许之。” 故无为之为,是为大为,有为之为,是为小为。 无为而能全大局,有为只能执一端。顾此则失彼,故 圣人去彼取此,以无为去有为,而民将白化。 唐代隐者赵蕤撰《长短经》尝云:“夫三皇无言 ,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 归功。帝者体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 让功,四海化行,百姓 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用礼赏功,美而无害。黄帝 者,顺天地之纪,时播百 谷,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时物,有土德之瑞,故号 黄帝;颛顼者,养材以任 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 以祭祀,动静之物,大小 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砺;高辛者,取地之财而节 用之,抚教万人而利海 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 其德嶷嶷;帝尧者,其仁 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 贵而不舒;虞舜者,善无 微而不著,恶无隐而不彰,任自然以诛赏,委群心而 就制。故能造御乎无为, 运道于至和,百姓日用而不知,合德而若自有者,此 五帝之德也。” 故老子所谓“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无知无欲”之言,旨在使人堪破名、利、欲三 关。如此方可入道。 《清静经》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 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 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老子虚心之 说,颇可以《清静经》澄 心之论相参证。虚其心者,使心虚灵湛寂,朗照天下 ,清明自在,不为外间一 切名利荣辱所动,亦如如不动于一切;心中空无一物 ,灵明自生,所以能受道 也。虚其心,则能空其心,使心空明不受一物,自能 大其心。既大其心,则能 无物不容;既空其心,则能无物可动于我。便可臻于 佛陀“能空一切相,成万 法智”之境! 清代金缨《格言联璧》有云:“不虚心,便如以 水沃石,一毫进入不得; 不开悟,便如胶柱鼓瑟,一毫转动不得。”心不虚, 必自满,凡自满者何能有 进益?无进益必不能有开悟,金缨所言善矣。实其腹 者,使足其食用,充其内 养以为人体之需,含哺而鼓腹,加以虚心,则人之精 气神三宝俱能沛然。弱其 志而使人绝其奔竞贪求之妄念,不好勇斗狠逞强作恶 ,强其骨而使人固其体 魄,体魄固则可为革命之本。 近人常言:“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 考其源,皆与老子之说相通 也。盖虚心实腹,弱志强骨乃老子修身养性之八字教 。缺一而不可焉!如若仅 执其一者则有失偏颇,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是矣!故后世道家虚之以 心,弱之其志,是修其清静无为;实之以腹、强之以 骨,是炼其形体之躯。前 者谓其性也,后者谓其命也,性命双修,自然相辅相 成。 吕洞宾言:“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当言于此乎?庄子曰:“虚 室生白,吉祥止止。”谓心虚则纯白自生,福庆留止 也。实其腹:夫圣人道德 内充,五神安静,澹泊自足,贪爱不生,故日实其腹 。弱其志:志者心之事, 事在心日志。欲令举心行事,当守谦静柔弱,则道全 矣。强其骨:骨者体之 干。夫淳和足则体润,精神壮则骨强,亦自然之理也 。常使民无知无欲:圣人 所以常修身虚心者,欲令百姓反朴守淳,悦然白化也 。语曰:荀正其身矣,于 从政乎何有?使夫知者不敢为也。民虽有贵尚之知、 饰伪之迹者,然已被其清 静之风、淳朴之化,而白灰心槁体,不敢与动有为之 欲心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矣。为无为:犹言行无为之道也。无为者,谓不越其 性分也。性分不越则天理 自全,全则所为皆无为也。物物无为,则贵尚贪求之 心泯然都忘,故淳风大 行,谁云不治?P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