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
作者: 校注:檀作文//李小杰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0.00
折扣价: 32.00
折扣购买: 颜氏家训
ISBN: 978750864072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颜氏家训》导读 沦为冷血路人,抑或育成通识专才? 李小杰 近年,频闻善向教师提无理要求的“怪兽家长” 出招,令备感压力的教师更加惶恐。这些家长过分保 护子女,化身为“直升机父母” 垂直监视子女,比 如二○一一年英国发生大风雪,部分港人父母要求政 府包机护送子女回港,如此“贴身服务”,使自理能 力甚低的学生更是形同“宝贝”。在各家庭自拥心肝 宝贝的同时,又惊闻社会上出现了各种食物安全、社 会心态及道德问题,譬如内地的冷血“佛山十八路人 ” 事件。社会上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令人不禁发 出疑问:这个社会怎么了?塑造社会各色人等素质的 教育是否出现了问题? 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早 在周朝便出现了“家训” 。南北朝时,《颜氏家训 》问世,受到历代推崇。宋代晁公武称《颜氏家训》 :“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一训子孙。” 明人傅太平在其刻印本《序》中说:“盖《序致》至 终篇,罔不折衷古今,会理道焉,是可范矣。”清人 赵曦明在《抱经堂丛书·颜氏家训·跋》中誉其为: “苟非大愚不灵,未有读之而不知兴起者。”无论是 宋人“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的评论,还是 明人“罔不折衷古今,会理道焉,是可范矣”的赞誉 ,抑或是清人“未有读之而不知兴起者”的肯定,都 把《颜氏家训》的家庭教育意义放在“修齐治平”这 个至高的位置,这与当代家长以“消费意识”要求学 校包办学生顺利升学、建立良好操行的观念迥然不同 。《颜氏家训》在今日的意义,不仅仅是规范世人, 振奋人心,更重要的是向世人展示家庭对道德与教育 的主动承担。 一、道德的荒原:以无耻对抗无耻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近年, 中国崛起,处处可见大国踪迹。不过与此同时,中国 却发生了不少颠覆国人传统道德伦理的现象,如倒地 老人无人搀扶,官二代、富二代嚣张跋扈,部分人炫 耀财富等。有人说这是道德最败坏的时代,于是,不 少人选择以无耻对抗无耻,他们认为只有更无耻才能 符合这个“过把瘾就死”的时代。人们开始把责任归 咎于群体,越来越多人沦为“乌合之众” ,他们采 取“以无耻对抗无耻”这种软弱的态度来对抗冷漠和 释放欲望。 或许,我们应该先对比一下颜之推所处的那个历 史上最混乱的时代,再反省自身有没有理由将道德的 荒原完全归咎于时代,才更合理吧。 颜之推身处于一个狼烟四起、兵连祸结的战争年 代。南北朝两百年间共出现了九个王朝,分别是北朝 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朝的宋、齐、 梁、陈。臣废君,子弑父,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不安 ,人民流 离失所。颜之推虽然身为官二代,历经四 朝,但他不但没有以门第自居,反而勘破了时代的重 重迷雾,以传统儒学的忠、孝、仁、义和中庸之道来 “提撕” 子孙,教化家庭成员修身齐家。 颜之推,字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出生 于书香门第。西晋末年,颜之推的九世祖颜含随琅琊 王司马睿南渡,是“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 之 一。至其祖父颜见远,因随南齐的南康王萧宝融出镇 荆州,举家从金陵迁居江陵。《梁书·文学传》称颜 见远“博学有志行”,而且在梁武帝萧衍代齐之后, “乃不食,发愤数日而卒”。颜之推的父亲颜协,曾 任湘东王萧绎的王国常侍等职,亦有“博涉群书,工 于草隶”之誉。由此可见,颜之推的家族不但世代为 官,且属侨姓高门之列。 颜之推自幼好学,博览群书,辞采华茂,深为梁 湘东王赏识,十九岁任湘东王国左常侍。后来梁亡, 颜之推仕于北齐,历二十年,累官至黄门侍郎。公元 五七七年,北齐为北周所灭,他被征为御史上士。公 元五八一年,隋灭北周,他又于隋文帝开皇年间,获 召为学士。颜之推自叹“三为亡国之人”,身仕四朝 ,可谓屡经世变。但他在晚年回首过去,撰写《颜氏 家训》之时,不但没有传授厚黑术 ,反而着重以儒 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教育子孙。综观《颜氏家训》全书 ,除了《序致第一》篇外,作者从《教子第二》至《 终制第二十》篇都论及以家庭为依托的人的一生,包 括伦常关系、风操品格、学习文章、实际应务、养生 归心、音辞杂艺等诸多方面,而儒学的“修齐治平” 的理想始终贯彻在具体的日常生活道德实践中。 有人说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价值是建立在熟人社会 下的“耻感文化” 中。耻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注 重廉耻的一种文化心态。这种文化的特征是非常在乎 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怎么议论,因此人们的行为被 诸多的外在社会因素和标准规范所制约和支配。儒家 孔孟的思想蕴含了耻感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如《论 语·宪问》中说:“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为政》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 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不 论是孔子提倡以道德来引导,以礼法来约束人们,还 是孟子以“羞恶之心”作为人与生俱来的特性,两者 都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对人所形成的约束。然而,现 代社会打破了以往由大家族组成的规范社会,逐渐演 变为以小家庭为单位的个人主义社会。群体社会规范 湮灭,个人主义兴起,都标志着儒家文化所形成的耻 感文化的坍塌。世俗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更让“以 无耻对抗无耻”这种去耻感化的文化有了生长的土壤 。 颜之推处于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不过他没有抱 怨环境,入仕北齐后,他对自己的行为时感愧怍,于 是在作品中有“未获殉陵墓,独生良足耻” 、“小 臣耻其独死,实有愧于胡颜” 等句子,表露出内心 的愧疚与沉痛。不过,颜之推没有从此沉沦不起,反 而“知耻而后勇”,在晚年把自己的经历及思想沉淀 成一本有益于子孙后代的书,成为后世榜样。 P01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