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眼中的性与爱 :《性学三论》解读
作者简介
迟毓凯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副主任,擅长讲故事的心理学科普作家。 无论面对哪些人群,教授什么样的课程,都能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听众。 著有《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人生困惑20讲》《爆笑吧,心理学大神来了》等作品。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力比多:你的原始能量 人的心理问题都是性冲动的结果吗? 力比多是什么 弗洛伊德是一个决定论者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力比多是一个核心概念。力比多,libido,在某些《性学三论》的译本中译为原欲、性原、性力、性本能或直接性欲等等,不一而足。这也是引领我们认知弗洛伊德性爱观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在《性学三论》的第一章中,弗洛伊德首先提到这个概念。这章是本书最重要的篇章,是理解弗洛伊德性爱观的关键。在《性学三论》成书之后,弗洛伊德曾进行数次修订,但他从未改动过第一章,可见力比多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理解力比多这一概念呢? 我们首先从弗洛伊德的科学信仰谈起。弗洛伊德是一个决定论者。决定论认为,人类置身于一个由稳定的因果关系构成的网络当中,这种因果关系层层追溯下去,可以回到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决定论者,在物理学领域,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是决定论的拥趸。牛顿用几条定律和公式就把宇宙的运行规律给划定了,而爱因斯坦更伟大的是,用一个公式 E=mc2 就解释了更广阔的宇宙的运行规律。如果宇宙运行是确定的规律,那么万事万物一开始就是注定的。 当然,许多人觉得决定论没有什么特别。对于这种概念,我们中国人一般容易理解,因为在我们的民族性格中,天然就有“宿命论”的观念。佛教凡事必有因果的思想深入人心,人人都会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决定论还有什么好讨论的? 有。在哲学上,与决定论相对应的观念是“自由意志”。从历史上看,自由意志的观点并非一无是处。许多时候,我们也相信每个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这不仅是一种与自信有关的问题,更多是基于自然科学展现出了世界的不确定性。比如,混沌理论告诉我们,复杂系统难以进行长期预测,微小的偏差会导致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最初的失之毫厘,不久之后就谬之千里了,而且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是随机的。如果说,决定论的基础是数学化和测量,但生活是一种复杂系统,测不准也无法预测,所以确定性定律能否适用于复杂系统是说不清的。 再比如,量子力等学科出现,对传统的经典力学造成了冲击。构成物体的东西,也就是原子,并不遵循所谓的普遍运动规律,并非决定论的世界。牛顿定律对宏观世界起作用,但预测不了微观世界的运行规律,即便预测也没有确定性。也就是说,决定论在物理学领域本身已经受到质疑,岌岌可危。 因此到目前为止,很难说自由意志与决定论谁占有了绝对的优势。但是一般来说,或者主动,或者被动,科学家所从事的研究工作需要从两种思想选其一,采纳某种思想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 让我们回到弗洛伊德和心理学:弗洛伊德是一个精神决定论者,从当时的科学信仰出发,他必须寻找一个人类心理行为的最初的动因。在他看来,既然自然和社会中发生的一切事物都定有其因,那么人的全部行为都是由愿望、动机、意图等精神因素决定的。由此追根溯源,弗洛伊德提出了力比多(Libido)的概念。 力比多不仅仅是一种“性饥渴” 现在我们具体谈一谈力比多。中文的力比多一词,是英文 libido 的直译,来自拉丁语, 原意为“快乐, 淫荡” , 拉丁词源为libet。那么,弗洛伊德把这个词作为重要概念引入精神分析,他的基本观念是什么?在《性学三论》中,开篇就谈到了这个词汇的重要意义。 首先,他用生物学概念做出类比。在生物学中,人们常用“性欲”(Geschlechtstriebs)来形容人和动物的真实存在的生理需求。“性欲”可以类比于“食欲”,这个大家都容易理解,“食色,性也”嘛。我们知道,食欲由什么引发呢?是“饥饿感”;那么,追根溯源,与此相对应,性欲由什么引发?“性欲”对应的就是“力比多”,这是欲望的原始冲动,所以某些中文学者将其翻译成“原欲”,有其道理,但不够充分,力比多不是欲望本身,它是一种“性饥渴”的驱力,象征着与性冲动相关的本能生理或者精神能量,这是力比多最初的也是在《性学三论》中比较明确的定义。 然而,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即使在《性学三论》中,性也不仅仅指生殖意义上的性,而是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因此,力比多并不仅仅与生殖上的“性饥渴”,它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弗洛伊德进一步认为力比多是一个载体,其指向与投注到哪里,人们就会产生精神上的吸引,就会注意到哪里。力比多投射于内部,就是自恋;投注于他人,就是他恋,投注于物体,就是恋物,投注于文学创作,就是升华……当然,如果力比多投注到不合适的地方,可能会产生出所谓的性倒错等一系列问题,引发身心疾病。这些内容,我们会在下面讲一讲。 1920年,弗洛伊德在其《超越快乐原则》中写道: “我们所说的性本能力比多,相当于诗人和哲学家眼中的那种使一切有生命的事物聚合在一起的爱的本能。” 而在1921年《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中又写道: “力比多是从情绪理论中借用来的一个语词,我们用它来称呼那种包含爱这个词下的所有东西有关的本能的能量。” 在弗洛伊德不断扩展力比多概念的同时,其他心理学家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解读。比如,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在与弗洛伊德分裂之后,虽然也用弗洛伊德力比多的概念,但是,他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了这个词。荣格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普遍的未分化的精神能量,而不单单只是性能量。力比多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在儿童早期,力比多体表现为增强身体的营养本能,随着身体的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身体器官加入进来,力比多的活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荣格承认力比多的一个决定性和极端重要的活动领域就是性欲,但是他随后把营养功能等等概念也加入进来,称力比多在性欲领域的首要表现就是与营养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后,他又把人的所有努力、需求以及饥饿,都包含进这个概念。自此,力比多涵盖了所有物种的所有生命过程。 所以,在当下精神分析以及心理学的讨论中,力比多的概念往往也超越了最初的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的类似“性饥渴”的解释,成为更广泛的本能驱动力的代名词,是人心理行为的能量来源。 力比多决定你人生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它是本我的一部分,是所有行为的驱动力,以性能量为核心,包含了所有的精神能量。 那么,力比多这种以性能量为核心的精神能量有多强大,在哪里能得到体现呢?下文会一一给你展现。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比如中华文化、一个人的成长中,看出这种力量的存在。 你知道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吗?《牛郎织女》《天仙配》《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四大流传甚广的经典,内容不一,但有着同样一个主题:爱情。这是为什么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的经典流传,就是人内心潜意识的反映。其所记载的,正是人们无意间自然流露出来的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即基本本能。在四大传说中,爱情故事背后无疑都是性本能、力比多驱动的结果;不约而同的爱情经典,也是力比多学说最好的注脚。牛郎织女,一个穷苦的牛郎,偷窥织女洗浴,无非是求一个两性交和;天仙配,不论是神仙还是民众,追求的都是彼此恩爱;白蛇传,即使人兽之间,也是难以割舍的情与爱;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死了也要化作蝴蝶,双宿双飞…… 从文化现象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个人在没有经历爱情滋润时,往往会陷入性苦闷,此时的力比多无处投注,个体往往体验到无尽的痛苦,即使伟人也是如此, 比如有人分析了鲁迅的爱情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研究发现,在鲁迅遇到许广平之前,也就是没有爱情滋润的时候,力比多投注到写作之中,我们在历史中看到一个孤独、痛苦、敏锐、深刻,并不时透出些许绝望情绪,凌乱的头发下有着一双可以看透历史和人心的锐利眼睛,略显冷漠的外表下有着颗滚烫心灵的鲁迅。当然,我们也有幸读到了《呐喊》《仿徨》这样开创中国现代小说先河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但是在与许广平结合之后,力比多投注在爱情生活中,鲁迅的写作除了常规的杂文之外,其他文体已经鲜有作品问世了。 人们常说“苦闷出诗人”,为什么会这样呢?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解释,就是当一个人的力比多找不到正常发泄渠道时,或是出现变态,或是进行升华。力比多无罪,它所指向的不同方向,形成了我们的个人选择、人生百态。 学心理学,离不开弗洛伊德 学弗洛伊德,离不开其性学观 学性心理学,离不开《性学三论》 有阅读经验的人都知道,与其阅读四平八稳的平庸之作,不如阅读偏激可爱、瑕瑜互见、振聋发聩的作品更让人醍醐灌顶,有所收获。 愿你跟随本书,轻松读懂《性学三论》的精髓,深入掌握性与爱的秘密,通晓情与理的关系,享受丰富多彩、性(兴)致勃勃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