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尽心篇

孟子与尽心篇
作者: 口述:南怀瑾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26.00
折扣价: 18.46
折扣购买: 孟子与尽心篇
ISBN: 978750607532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十六字心传 现在我们讨论《孟子》最后一章《尽心》,这是 孟子整个学术思想的中心,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孔孟心 传,是构成中国文化中心思想之一。这一贯的中心思 想,绝对是中国的,是远从五千年前,一直流传到现 在的,没有丝毫外来的学说思想成分。所以后世特别 提出,中国圣人之道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心传。 历史上有根据的记载,是在《尚书大禹谟》上,其中 有帝舜传给大禹的十六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一两千年之后,到了唐 宋的阶段,就有所谓的“传心法要”;这是佛学进入 中国之前的一千多年,儒道两家还没有分开时的思想 。当时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是因为得道;那时所谓 道的中心,就是“心法”。 这十六字的心传,含义非常广泛。我国的文字, 在古代非常简练,一个字一个音就是一个句子,代表 了一个观念。外国文字,则往往是用好几个音拼成一 个字或一个词句,表达一个观念。这只是语言、文字 的表达方式不同,而不是好坏优劣的差异。 中国古代人读书,八岁开始读书识字,这样叫做 “小学”,就是认字。例如“人”字,古文中怎样写 ?为什么要这样写?代表什么观念?如何读音?有时 候,一个字代表了几种观念,也有几种不同的读音。 所以中国的文字,任何学者、文豪,能认识二三千字 以上的,已经是不得了啦!普通认得一两千字就够用 了。外国文字则不然,每一新的事物,创造一音、形 皆不同的新字,所以现在外文的单字,以数十万计。 过去“小学”的基本功课,是先认识单字的内涵,其 中有所谓“六书”的意义。什么叫六书呢?就是“象 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六种是中 国传统文字内涵的重点。现在读书,已经不先研读“ 小学”六书了,不从文字所代表的思想、观念的含义 打基础,对于小学的教学,完全不再下基本功夫了。 “人心惟危”的“惟”字,在这里是一个介词, 它的作用,只是把“人心”与“危”上下两个词连接 起来,而本身这个“惟”字,并不含其他意义。例如 我们平时说话:“青的嗯……山脉”,这个拖长的“ 嗯……”并不具意义。至于下面的“危”字,是“危 险”的意思,也有“正”的意思,如常说的“正襟危 坐”的“危”,意思就是端正。而危险与端正,看起 来好像相反,其实是一样的,端端正正地站在高处, 是相当危险的。也因为如此,外国人认起中国字来, 会觉得麻烦,但真正依六书的方法,以“小学”功夫 去研究中国字的人,越研究越有趣。如上一代章太炎 这类的大师们,就具备了这种基础功夫,钻进去就不 肯退出来。现代人写的文章,不通的很多,连多音字 都不懂,都用错了。 《尚书》里说“人心惟危”,就是说人的心思变 化多端,往往恶念多于善念,非常可怕。那么如何把 恶念变成善念,把邪念转成正念,把坏的念头转成好 的念头呢?怎么样使“人心”变成“道心”呢?这一 步学问的功夫是很微妙的,一般人很难自我反省观察 清楚。如果能够观察清楚,就是圣贤学问之道,也就 是真正够得上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所以道家称这种人 为真人,《庄子》里经常用到真人这个名词;换言之 ,未得道的人,只是一个人的空架子而已。 人心转过来就是“道心”。“道心”又是什么样 子呢?“道心惟微”,微妙得很,看不见,摸不着, 无形象,在在处处都是。舜传给大禹修养道心的方法 ,就是“惟精惟一”,只有专精。舜所说的这个心法 ,一直流传下来,但并不像现在人说的要打坐,或佛 家说修戒、定、慧,以及道家说炼气、炼丹修道那个 样子。 什么叫做“惟精惟一”?发挥起来就够多了。古 人为了解释这几个字,就有十几万字的一本著作。简 单说来,就是专一,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制心一处, 无事不办”或“一心不乱”,乃至所说的戒、定、慧 。这些都是专一来的,也都是修养的基本功夫。后来 道家常用“精”、“一”两个字,不带宗教的色彩。 “精”、“一”就是修道的境界,把自己的思想、情 感这种“人心”,转化为“道心”;达到了精一的极 点时,就可以体会到“道心”是什么,也就是天人合 一之道。而这个“天”,是指形而上的本体与形而下 的万有本能。 得了道以后,不能没有“用”。倘使得了道,只 是两腿一盘,坐在那里打坐,纹风不动,那就是“惟 坐惟腿”了。所以得道以后,还要起用,能够做人做 事,而在做人做事上,就要“允执厥中”,取其中道 。怎么样才算是“中道”呢?就是不着空不着有。这 是一个大问题,在这里无法详细说明,只能做一个初 步的简略介绍。 中国流传的道统文化,就是这十六字心传,尧传 给舜,舜传给禹。后世所说的,尧、舜、禹、汤、文 、武、周公、孔子,一直到孔子的学生曾子、孔子的 孙子子思,再到孟子,都是走这个道统的路线。以后 讲思想学说,也都是这一方面。但不要忘记,这个道 统路线,与世界其他各国民族文化是不同的。中国道 统,是人道与形而上的天道合一,叫做天人合一,是 入世与出世的合一,政教的合一,不能分开。出世是 内圣之道,入世是外用,能正心、诚意、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有具体的事功贡献于社会人类,这 就是圣人之用。所以上古的圣人伏羲、神农、黄帝, 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祖,他们一路下来,都是走的 “内圣外王”之道。 到了周文王、武王以后,“内圣外王”分开了, 内圣之道就是师道,是传道的人,外用之道走入了君 道。其实中国政治哲学思想,君道应该是“作之君, 作之师,作之亲”的;等于说君王同时是全民的领导 人、也是教化之主,更是全民的大家长,所以说是政 教合一的。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