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业简史(精)

美国商业简史(精)
作者: (美)本杰明·沃特豪斯|译者:张亚光//吕昊天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8.40
折扣购买: 美国商业简史(精)
ISBN: 9787508690049

作者简介

本杰明·沃特豪斯(Benjamin Waterhouse):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副教授、劳尔学者,专注于美国政治、商业和资本主义。

内容简介

1980年春,消费者维权人士拉尔夫·纳德领导的政治活动家组织了一场被称为“商业巨头之日”的全国性运动,其目的是保护美国人的生活不受大公司的侵害。一个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公众利益团体在洛杉矶记者俱乐部举办了一场嘲弄性的颁奖典礼“庆祝”这一天,系列奖项名称叫作“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让大众见鬼去吧’邪恶商业奖”。其中“全国最差劲公司”头等奖授予加利福尼亚的标准石油公司,这个公司收到了一头叫霍乱的活猪作为奖品,用来讽刺这个公司的贪婪。对该公司最主要的指控是它在天然气上对消费者索要了过高的价格,这让它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能源危机中获得了令人咋舌的利润。自然,标准石油公司里面没人会认领这个奖项。1 这段来自1980年的小插曲是“大公司”对美国大众和政治想象具有强大支配力的很好例证。对于很多人来说,正如抗议者给标准石油公司送猪一样,大公司往往和腐败、贪婪联系在一起,自然也包括对工人、消费者和环境的剥削。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大公司代表着一系列更为积极的发展——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以及更好的工作,更不用说商业巨头的慈善行动。关于财富集中和市场势力的争论在美国历史中长期存在。1980年的抗议者重复了杰克逊的民主党人当年对美国第二银行的指责,和2011年进行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所主张的内容也没有什么差别。 这个给邪恶公司颁发的“奖项”起名为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并不意外。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这个商业巨头,作为铁路业的先驱在19世纪中叶积累了美国历史上最为巨大的财富。不过,那些抗议者引用他的名字作为奖项名称并不太合适。“让大众见鬼去吧”这句话来自科尼利尔斯的孙子威廉,他在他父亲死后接管了家族事业,很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1882年,某个驻纽约的记者声称小范德比尔特在被询问他的公司有何“公众效益”时说出了这句话。但那次访谈的一位见证者却有不同的说法:一位咄咄逼人的记者打断了范德比尔特的晚餐,声称“大众”想要听听他的看法。遭此唐突打扰,范德比尔特喊出“让大众见鬼去吧”,其实意思好像是在说:“我不在乎你的‘大众’想干什么,我正在吃饭呢。” 无论威廉·范德比尔特究竟是否想让大众见鬼,反正在19世纪80年代很多美国人都倾向于相信他确实是这么做的。一场巨大的公共关系灾难随之而来,不在乎公众利益的“大公司”的印象在流行文化中被强化了。 除了追溯范德比尔特以及他窘迫的公关故事之外,1980年的邪恶公司颁奖典礼也让人们重新拾起对石油行业由来已久的怨恨,尤其是把大奖授予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这样的举动。这家公司现在被称为雪佛龙,是早期标准石油公司分拆后的众多公司之一。老的标准石油公司是由约翰·D.洛克菲勒在19世纪80年代建立的炼油巨头,1911年被美国最高法院强制分解。和范德比尔特一样,洛克菲勒也曾是地球上最为富有的人之一,留下了影响深刻且富有争议的遗产。把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画成跨立在铁路工业上的大佬样子的报纸漫画家,同样也将标准石油公司塑造成一只邪恶的章鱼,其腐败的触手把人们的生活绞杀在民主之外。现在对大型石油公司的抱怨——从埃克森美孚到科氏工业集团——都不过是19世纪模式下的升级版罢了。 近代以来有关邪恶大公司的印象体现了大公司持久的文化实力,它们在19世纪末一度支配了美国商业。在南北战争爆发后的30年之内,美国跻身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世界级工业势力集团,而美国实现这点的方式是通过创造一种特定类型的商业企业:大规模的、综合性的、资本密集型的公司。 现在我们把19世纪末的大企业的状况和它们原来的样子做个比较。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即便是最大型的纺织厂也只能提供不到1 000个工作岗位。它们的市场总价值或者说资本总额,大概是100万美元。但是在19世纪末,制造业把这种传统结构远远甩在身后。从铁路业开始,然后迅速传播到诸如石油和钢铁这样的领域,公司在规模和经营范围上都变得异常巨大。1901年,通过一系列兼并形成的美国钢铁公司拥有10亿美元的市值和超过10万名员工。4 如今人们把大公司存在的原因归结为政府授权。相比之下,对于南北战争爆发后的那一代人而言,大公司代表了某种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东西。在相对很短的时间之内,大公司的到来重塑了美国商业。单个厂商开始跨多州经营,控制整个营销网络,并打造了一个巨大的能够互通有无的国家性市场。从原材料的生产到运输、仓储、精炼,最后到消费,大公司无处不在。 ? “历史的镜像”第二辑!“帝国的背影”,关注重要帝国的尘封历史与全新未来。 ? 从商业角度重新看待美国,理解美国的做事逻辑和现在贸易战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