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清评传(精)/晋江文化丛书

蔡清评传(精)/晋江文化丛书
作者: 肖满省|主编:黄良
出版社: 厦门大学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3.50
折扣购买: 蔡清评传(精)/晋江文化丛书
ISBN: 978756154748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蔡清生活的历史地理背景 取代了蒙元政权的朱明王朝,在政权建立伊始, 就延续并强 化了元朝确立起来的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然而,到 了明代中 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传 统的封建意 识观念受到了物欲横流现实的冲击,社会生活变化的 激流暗涌 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加深,阶级斗争也在日益激化。面 临日益严 峻的社会危机,以程朱理学为正统的意识形态,不能 开出有效的 药方,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潮在思想界和学术界随之出 现。王阳 明心学的崛起,激起了广大士人的兴趣。但心学的流 行同样解 决不了王朝所面临的危机,明代后期,思想界又掀起 了批判陆王 心学、倡导“实学”的思潮,随着实学思潮的兴起, 考据之风也渐 趋盛行。具有启蒙思想意义的实学思潮都还没来得及 成长,清 朝初期又回归到程朱理学政治构想中来。前期的程朱 理学、中 期的陆王心学、晚期的“实学”思潮,最后清初又回 归到程朱理 学,这是明代学术发展的整体脉络,正如四库馆臣所 说:“朱、陆 二派,在宋已分。洎乎明代弘治以前,则朱胜陆。久 而患朱学之 拘,正德以后则朱、陆争诟,隆庆以后则陆竞胜朱。 又久而厌陆 学之放,则仍申朱而绌陆。讲学之士亦各随风气,以 投时好。”① 蔡清主要活动的成化、弘治年间,正是程朱理学盛极 而衰、阳明 心学日渐崛起的中间环节,而其后学则延至明末。也 就是说,从 宏观的历史脉络来考察,蔡清及其影响下的清源学派 ,乃是明清 学术转向的中间桥梁。 第一节 明初程朱理学官学地位的确立 发端于宋初的理学,到南宋的朱熹集其大成。南 宋晚期,庆 元党禁解除,朱熹的思想逐渐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理 宗淳祜元 年,朱熹从祀孔庙,朱子逐渐被抬高到与孔子相当的 地位,朱子 之学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元朝统一后,为 巩固政权, 也大力提倡儒学,据《元史·选举志》记载,元仁宗 皇庆年间,科 举考试就以程朱理学为主要内容了,“《大学》、《 论语》、《孟子》、 《中庸》内设问,用朱氏《章句集注》……《诗》以 朱氏为主,《尚书》 以蔡氏为主,《周易》以程氏、朱氏为主”。②此后 ,考试内容“专 以周程朱子之说为主,定为国是,而曲学异说,悉罢 黜之”③。 “非程朱学不试于有司,于是天下学术凛然一趋于正 。”④于是, 此后数百年文官考试皆不出朱子学界限,朱子学遂成 为中国后 期封建社会的官方御用学说,支配我国思想文化达七 百年之久, 并传到日本、朝鲜,对东南亚各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也 有深刻的影 响。“朱子生时,四方学者响附云集。及其身后,其 学流衍益广。 所著书,如《四书集注章句》及《诗》、《易》两种 ,元、明、清三代皆 悬之功令,定为取士标准,凡应举者皆所必读。其学 影响后世之 深且大。”① 元明易代,汉族政权取代了蒙古政权。经由激发 民族主义 建立起来的明朝政权,在有了政统的合理性以后,又 积极构建道 统的精神支柱。“因此,属于汉族文明的程朱理学, 在明代依然 是权力拥有者建立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政治意识形态, 也依然是 一般世人用来与权力进行交换的知识。”②在明朝建 立之初,朱 元璋就有意识地运用程朱理学来控制人们的思想。《 明史·儒 林传》说:“明太祖起布衣,定天下,当干戈抢攘之 时,所至征召耆 儒,讲论道德,修明治术,兴起教化,焕乎成一代之 宏规。”③明朝 政权正式建立以后,更是有意识地将程朱理学进一步 制度化。 明代著名学者高攀龙说:“恭惟我太祖高皇帝,天纵 神圣,作民君 师,即位之初,首立太学,拜许存仁为祭酒,以司教 化。存仁为先 儒许谦之孙,谦承朱熹正学,而存仁承上命以为教, 一宗朱氏之 学,令学者非《四书》《五经》不读,非濂洛关闽不 讲,而天下翕然 向风矣。”④ 为维护思想的统一,明朝统治者通过各种方式, 强化程朱理 学的地位,其中最为有效的就是把程朱理学与科举密 切挂钩。 明洪武三年,刚刚取得政权的朱明王朝就开科考试。 但是因所 选拔的人才无称太祖“贵实求贤之意”,这次开科取 士仅行三年 便诏令停止了。明洪武十七年(1384),复颁布科举考 试的程式。 《明史·选举二》①云: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 ‘四子 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 》五经命题试士,盖太 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 ,体用 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三年大比,以诸生试 之,直省 日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日 会试。 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日廷试,亦日殿试。分一、 二、三甲 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日状元、榜眼、探花, 赐进士及 第……《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传》 、朱子《本义》, 《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子《集传 》,《春秋》主左 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 礼记》主古注 疏。永乐间颁《四书、五经大全》,废注疏不用。 P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