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是这样炼成的/外交风云亲历记

外交官是这样炼成的/外交风云亲历记
作者: 马振岗
出版社: 五洲传播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外交官是这样炼成的/外交风云亲历记
ISBN: 9787508536972

作者简介

马振岗,前驻英国大使。1965年7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曾先后担任 美大司美国处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司长、 外事办公室副主任等,期间曾在驻温哥华总领事馆、驻美国大使馆工作过,分别担任领事和参赞。 在英国期间,获得米德萨克斯大学名誉博士、中兰克郡大学名誉院士、英国皇家亚洲协会名誉会员等头衔。 2003年至2008年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2004年至2010年间任中国 问题研究所所长。2006年至2012年任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会长。现任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会长、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 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 问题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内容简介

一、海边长大的孩子 我常说自己是青岛人,其实我出生在沂蒙山区临朐县 的胡梅涧村。祖父是村上的私塾先生,但也干农活,有四 个儿子。我父亲是第二个儿子,因叔祖的儿子年岁大一些 ,排行老二,父亲就成了老三。祖父本来地不多,分给四 个儿子就更少了,靠这点地实在难以维持生计。先是五叔 闯了关东,后来父亲和四叔也去了青岛。大伯因是老大, 按传统只能留在故乡守祖业。大伯母一连生了九个女儿, 没有儿子。我生下来后,父亲有两个男孩,就把我过继给 了大伯父。由于连年灾荒,又加上地方闹土匪,母亲生下 我不到一个月,在家乡实在活不下去,抱着我,带着四个 姐姐和哥哥,同四婶一家逃难去青岛找父亲和四叔去了。 不久,留在家乡的大伯父就活活饿死了,伯母也哭瞎了双 眼。据说大伯父临死之前,还念念地说:“我有儿子呀, 养不起,放在青岛了。” 就这样,我从一个月大起,一直在青岛生活了二十年 ,一次也没有回过家乡。母亲靠沂蒙山的水生育了我,我 身子里有沂蒙的魂脉,又是喝着青岛的水长大,全身又都 是青岛的筋骨。 青岛是一座海滨城市,三面环海。我从小就是伴着海 潮、闻着海腥、吃着海鲜发育成长的。一年四季沐浴着海 风,每逢雾天,海港传来“海牛”一声声深沉的嗡鸣,伴 随着我睡眠。海,充满我年轻岁月的全部记忆,也养成了 我海一样的性格,满口都带着海味的青岛腔。 我家住在四方区海泊桥附近,那是海泊河上面的两座 小桥。海泊河穿过一片树林流入大海,平时水量不大,就 像一道宽阔的脏水沟。但暴雨之后,浑浊的黄水汹涌而下 ,也是蛮有气势的。从我家走二十来分钟就到海边。靠海 吃海,住在那一带的人家经常下海挖蛤蜊、捡海螺、钓虾 虎(琵琶虾)、摸鱼抓螃蟹,或到海边捡破烂、拾煤核、 淘煤渣。小时候我总跟着娘和姐姐到海边捡煤核什么的, 不远处能看到停泊的军舰和来往的轮船。有一次我同小朋 友玩耍,回来见母亲不在家,就一个人去找。在海边偏僻 的小路上,我突然发现有个大男人紧跟着我。我很紧张, 拼命朝前跑,那人也越来越靠近。就在这时候,我看见娘 在远处发疯一般奔过来,手里握着一根木头棍子,那个男 人看到后,急忙调头离开了。娘是缠脚的,却跑得那么快 ,煤渣筐子扔在远处。原来,那一带发生过几次小孩丢失 的事,这悲剧差一点就发生在我身上。这件事让我第一次 知道了危险,也更体验到母亲深切的爱。长大些后,我就 跟着邻近的男孩子去捞海货,在海边的礁石间拾螺蛳、抓 螃蟹、挖蛤蜊,倒是也捞不到多少海货,就是作为海边孩 子的一种童年乐趣。 青岛原本是胶州湾畔一个平静的小渔村。在外国列强 瓜分中国的年代,德国首先看中了青岛的优越地势,借山 东巨野县发生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事件,强迫清政府签订 了《胶澳租借条约》,租期99年。这个小渔村就被德国占 据了,并逐渐被按照德国风格进行了改造,变成一个带有 明显欧洲特色的城市。在向城市转化的开始,青岛就被打 上浓重的殖民地烙印。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撤走了,日 本书作者是一位副部级大使,曾任 美大司司长、中央外办副主任、驻英国大使和中国 问题研究所所长等要职,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高,外交阅历丰富并有深厚的文字功底。 本书全面叙述了他从一个穷孩子成长为一名 外交官的历程与感悟、心得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