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三秦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3.08
折扣购买: 传承乡土文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ISBN: 9787551825795
杨立国,男,人文地理学博士,美国俄勒冈大学访问学者,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学和地理学科教育。与人合著了《留住乡愁:特色小镇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发表论文有《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评价体系及其实证研究》《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在地方认同建构中的作用效应》等。
·上篇·乡土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体系 传承乡土文化与高校本科人才培养,需要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思考。并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过程培养为中心,充分利用各个环节和各种手段实现乡土文化传承。 第一章 乡土文化传承与本科人才培养 第一章 乡土文化传承与本科人才培养 乡村文化式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是当前乡村振兴的最大制约因素,传承乡村文化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而培养具有乡土文化传承能力的本科人才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 一、乡土文化发展现状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提出 乡土文化是一个区域的文化根脉,在历史的进程中,乡土文化始终保持着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乡土文化发展现状如何,如何才能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值得我们深思。 (一)乡土文化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乡土文化表现出衰败、碎片、脱域等特点[1]。 一是乡土文化衰败明显。乡村是乡土文化的生产空间,而人是乡土文化传承的载体,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许多乡村出现了空心化,乡土文化景观衰败明显。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模式,致使大部分人认为城市优于乡村,利益驱动使传统乡村精英在乡土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没落。从而使乡土文化价值体系解体,乡土文化地位边缘化显著。 二是乡土文化脱域严重。乡村文化系统是由乡村环境塑造的。乡土文化的演变和外部嵌入都需要与环境适应,而目前我国乡土文化在开放利用中,存在异地重构,重经济利益,轻文化保护,在新的文化植入过程中存在嫁接随意性,破坏系统的生态环境[2]。 三是乡土文化碎片化突出。乡土文化在乡村社会发展中,部分要素功能变化,“自为”的散落在乡村中,部分文化要素因人的选择在对知名度高、经济效益好的文化事项保护力度大,对知名度低、经济效益较差的文化事项保护不足,导致文化的碎片化[3]。 (二)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提出 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总体思路和具体途径。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实现乡村物质文明、精神文化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的要求。如何实现“乡风文明”,就是要深刻认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即乡土文化)的价值,在时代中继承创新乡村文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4]。乡村文化振兴既要着眼于乡土文化的经济价值,更要注重发挥其社会效应,充分发挥广大村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一是提高民众对乡土文化的认知能力。将乡土文化教育纳入全民素质教育,教育机构结合国家有关文化保护政策和法规,利用网络、社会机构、博物院、高等院校、乡村旅游等各种渠道深入开展宣传,提升民众的认知水平。 二是培育乡土文化传承人才。通过对现有乡土文化人才的利用,对乡土文化人才给予优待,加强民间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基层任职、挂职锻炼等途径提升乡土文化管理。 三是解决乡土文化传承的资金。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民间社会资本投资。通过挖掘、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择优开发乡土文化品牌,与科技融合创新驱动,提升竞争力。 二、乡土文化传承与本科人才培养 乡土文化传承,人人都有义务与责任。从乡民到公民,从儿童到成人。家庭、社会、学校是主要的传承空间。学校传承是重要的传承途径。而高等学校更是肩负重要使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本科人才培养中传承乡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出现了乡村风貌和人际交往中的传统风俗和契约关系逐渐被理性化规则取代,乡村建设重物质而轻精神等诸多问题,乡土文化正面临着被摧毁的危机。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提升乡村文明。衡阳学院杨立国教授带领团队以新颖的视角探讨了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才培养中如何传承乡土文化的崭新命题,撰写本书,是对城乡规划类专业和地理科学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不可多得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