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看历史有学问(精)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就像我们把家乡称作“桑梓”,书上解释说是古 人喜欢在家门口种这两种树,所以用来指代家乡。可 是当你知道古人同时认为桑木和梓木是打制棺材的上 好木材,因为这两种木材鬼很畏惧,才会发现这简单 的词语中也蕴涵那么浓郁的文化色彩,生和死的准备 早在这么不经意中就都做好了。 再如这《陌上桑》里,罗敷闭着眼睛夸自己丈夫 “洁白皙”,那自然不在“黔首”之列,可是那调戏 她的太守就这么傻?一个非“黔首”的老婆还需要亲 自采桑?(当然,那个时代皇后亲自采桑的也有,不 过多是装装样子)我要是那太守,就要向罗敷两手一 摊:“拿户口本来看”——那么一切都真相大白了。 记得以前读本什么书,里面提到治水的大禹也是 “黑色”的,那当然是他东奔西跑的缘故。可笑的是 孔子的弟子曾点,他的“点”就是黑色的意思,可取 表字却硬要叫“皙”。唉!他是多么希望永远逃出那 “黔首”的行列啊。 观看一个小脚女人走路,就像在看一个走钢丝绳 的演员,使你每时每刻都在被她揪着心。 ——林语堂《中国人-缠足》 有句经典的骂人话,用以批评演说者大而无当的 演说,那就是:“王母娘娘的裹脚布。”这实际上是 个歇后语,后半句是“又臭又长”。臭而且长的裹脚 布,自然是懒人所为,为什么会给“王母娘娘”扣上 ,实在令人费解。难道这句歇后语中蕴涵了裹脚的历 史?中国女人裹脚的历史,要从王母娘娘那时候算起 吗?如果依照考古学的观点,认定王母娘娘便是西王 母,那么,这裹脚的历史当在5000年前。 可是,考古学的发掘证明,一千年前的女尸脚骨 并不弯曲,依旧是天足。于是这个漫无边际的考证宣 告失败。那么,裹脚的历史究竟应该从哪里算起呢? 史学家依据现有的文献提出了一个假说,如果这 假说不被某个突然出土的时代更加久远的小脚女人的 尸体驳诘的话,则会成为公认的事实。这事实的残酷 之处在于:我们不得不对那个毫无政绩的天才词人皇 帝——南唐后主李煜产生一个全新的认识。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告诉我们,南唐后主李煜 在唐人对“弓鞋”痴迷的审美基础上,别出心裁地将 这种弓鞋用长长的布帛缠起来以代替袜子,并在他的 妃子娘娘身上做试验,始行缠足之法,开创了中国女 性缠足的纪录。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缠足一事自唐代开始,起源 于波斯人的舞蹈。南唐与大唐相距不远,况且,缠足 起源于舞蹈一说的可信性也较之前者尤甚。或许李后 主的娘娘只是一个著名的缠足者,而非开创者? 小脚与天足相比,究竟有何不同凡响之处,居然 成为一种风尚,流传了如许漫长的年代?又是如何停 下它的脚步? 在男人们呼喊着“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而不肯 伤及自己一根毫毛的时候,却被一种近乎变态的性心 理驱使着,口耳相传着女人小脚的千般妙处,“瘦欲 无形,看越生怜惜”、“三寸金莲”、“柔若无骨, 愈亲愈耐摩抚”。更有人将两只严重变形了的小脚中 部所形成的塌陷,形容为“两轮弯月”,实在是处心 积虑到极点了。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把本是男身的 观音菩萨化为美丽的女子而且是小足观音: “玉环 穿绣扣,金莲足下深。”可见明朝的风气对小足是何 等着魔!明朝时期男子择偶第一标准,就是看女人的 脚是否够小。男子嫖妓也多玩妓女的一双纤足,因此 被戏称为“逐臭之夫”。 更有甚者,清朝有个叫方绚的,自称“评花御史 ”,又称“香莲博士”,对古代女子缠足一事从诸多 角度和方位予以分题描绘,可以说是关于中国女子小 足的“专著”。同时,这也反映了封建文人和士大夫 们对女子“香莲”充满丰富联想意会和封建历史积累 的“审美欣赏”、“审美感受”及“审美要求”。从 这个意义上说,《品藻》亦可谓是一部“香莲美学” 之作。如此书中《香莲五观》一节说: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观莲有术,必观其步。然 小人闲居工于糜著,操此五术,攻其无备,乃得别戴 伪体,毕露端倪。 所谓五术,就是:临风,踏梯,下阶,上轿,过 桥。 什么意思呢?方大博士说:观察大海有术的人, 必观察其波涛;观察小脚有术的人,必观察其步姿。 然而小人家居无事,只会掩盖其坏处而显示其好处。 如果操此五术,攻其不备,就可“取真去伪”,使其 端倪毕露。“五术”分别为:临风行走之步,登楼梯 之步,下台阶之步,上轿之步,过桥之步。这可以说 是体现他作为“评花御史”和“香莲博士”水平的一 段文字,是教给众人在什么时机看女人的小脚可以看 到“毕露端倪”的真货。细想来,这“五术”原本是 人的脚最无处躲藏的地方。方绚对生活观察之细致、 用心之良苦、非常人所能及。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