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东北师大
原售价: 38.80
折扣价: 26.85
折扣购买: 易经的智慧(最新双色图文珍藏版)
ISBN: 9787560264394
清官杜衍 杜衍从小注重品行修养,十分好学,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考中甲 科进士,任扬州观察推官,紧接着改任秘书省著作佐郎、平遥知县等职。 后经人推荐,任晋州通判。 宋仁宗赵桢很看重人才,曾下诏令各地推荐贤良官吏。杜衍因其政绩 卓著,为政清廉,被人推荐提升为乾州太守。陕西安抚陈尧咨鉴于杜衍的 口碑与政绩,还专门到乾州宴请杜衍以示奖励,并派他暂代凤翔知府一职 。待杜衍任期届满他调时,乾州、风翔两州百姓遮道挽留,说:“为什么 要夺走我们的好太守呢?”由于太常博士的提名,杜衍任河东路刑狱,升 任尚书礼部员外郎。在潞州,他平反了冤案,发现还有几起案件定罪不实 ,都一一复审予以纠正。后任京西路,又调任扬州太守。当时有位主管官 员奏请皇上,赞扬杜衍辨狱法有功,应当奖赏,于是引起皇上的重视,调 至刑部。 年轻的杜衍以自己的政绩不但博得百姓遮道挽留,同行路州太守王曙 还为他写了《辨狱记》加以歌颂,因而得到了皇上的器重,且连太后也受 到惊动。一次,正值章献太后主持朝政。安抚淮南的使臣刚想面奏,太后 迫不及待地询问:“杜衍怎么样?”使臣就将杜衍的治理情况作了禀报, 可是太后说:“他的这些业绩我早就知道了。” 后来杜衍调任河档转运副使、陕西转运使,又应召任三司户部副使, 提升天章阁待判、江陵知府。还未上任,适逢河北缺乏军费,杜衍在不增 加赋税的情况下筹足了军费。返回朝廷后,提升枢密直学士。 枢密直学士是京官,如果从职务升迁的角度而言,这是接近皇上、飞 黄腾达的良好机遇,但杜衍一心想为百姓干点实事,所以奏请回基层做地 方官,获准后以右谏议大夫身份前去主持天雄军。文官拜武帅,按理他是 外行,但杜衍不畏艰难,谨慎从严治军,从不以威严和酷刑来监督下属, 而凭他的人格魅力、非权力因素使下属口服心服,军纪肃然。 随后,宋仁宗又将杜衍调回京城,任御史中丞。杜衍经过一番调查摸 底后,向仁宗奏日:“自古以来,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大臣,其职责就 是坐下来讨论治理国家的大事,而现在他们只在单日上殿议事,国家大事 这么多,怎么来得及处理呢?应该每日召见他们,在便殿赐坐,征询讨论 哪些事情该办?该怎么办?哪些事情不必办或缓办?只要要领确定了,别 的具体操作陛下不必亲自过问。这样日清月理,免得延误国家大事。” 杜衍对官府商人哄抬粮价、从中渔利百姓的弊病,提出了一个《常平 法》来平抑粮价,为百姓谋利。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向仁宗提出奏议: “年岁有丰歉,粮价有贵贱,粮价通过法规来平抑,那么老百姓就多有得 益了。现今的豪商大贾,每趁收获季节,压价大量收购,往往谷贱伤农, 旱涝成灾时则囤积居奇,抬高粮价,牟取暴利,使百姓雪上加霜。应该根 据州郡面积大小和户口多少,遍设常平仓,规定征购储存公粮数量,严格 照章办事,赏罚分明。公粮尚未收足时,不允许商贾争购,制止他们牟取 暴利,扰乱市场;也要防止有人以供给军需为借口而弄虚作假,营私舞弊 。公粮收购完毕,要妥善储存,宣库存按时出纳,增损得宜。这样可以做 到平抑粮价,以丰补歉。如果州郡收购公粮缺少资金,由国库拨款帮助以 资周转。” 杜衍当时还兼管吏部流内’铨。“铨”原指称轻重的衡器,可见这是 专门对干部进行评价的要害部门。原来有关法规和程序十分烦琐冗长,主 管官吏难以全面掌握,经办者往往随心所欲,导致受贿舞弊严重。杜衍上 任以后,先将有关“铨”的规定全部审阅。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 再吩咐下属不得升堂,改为集体办公。其将有关“铨”的公事在众目睽睽 的情况下当场处理完毕,制止了下属官员从中渔利的机会。数月后,他的 事迹传到皇帝耳中,又被调任主持审官院,接着又升任尚书工部侍郎,后 加封为龙图阁学士。 1039年,杜衍升为刑部侍郎,又主持永兴军。当时正值打仗,需要大 量的军需物资,百姓苦于征调,日以继夜,疲于奔命;官吏们又趁机作威 作福,甚至残害百姓致死。杜衍有鉴于此,就以路途远近,规定了不同期 限,并适当放宽,使百姓能依次第将物资运送到目的地,其费用反比其它 州郡省了一半以上。他奉召回京后,暂时主持开封府,远近听到杜衍的名 气,都不敢轻举妄动。接着改任枢密副使。 当时夏竦上奏对外攻守策略,宰相韩琦主张出兵。杜衍说:“如果侥 幸成功,出兵也不是最好办法。”为此争论很久,怪杜衍有阻军之罪。杜 衍要求辞职未准,皇上下谕劝勉,派任河东宣抚使、吏部侍郎、枢密使。 宋仁宗仍旧对他十分看重,经常施以恩泽,但均被杜衍拒谢。皇上在谏官 欧阳修晋见时,也赞扬了杜衍。 杜衍在仕途上基本顺畅,但要做到不受一点波折是不可能的。一次, 杜衍与名人范仲俺有了冲撞。事情是这样的,辽邦与西夏在黄河外交战, 参知政事范仲俺正好任河东宣抚使,准备趁机出兵。杜衍说:“他们两国 交战,不_定来犯,我军不宜轻易出兵。?范仲俺虽比杜衍小11岁,过去也 一直把杜当做父辈那样尊重,但这次他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杜衍 的阻止非常反感,不仅在皇帝面前发生激烈争论,而且对杜衍进行指责诋 毁,但杜衍并不记恨。 契丹的女婿刘三瑕避罪前来。大臣们商议,主张很好地接待他,以便 从中获取契丹的内情和机密。谏官欧阳修也主张留下刘三瑕。皇上征询杜 衍的意见,衍说:“我国主张忠信,倘若违背与契丹所订互不接纳叛臣、 叛将的前盟,接纳了这个叛徒,那我们是理亏的。刘三瑕是契丹的近亲, 叛逃到此,只为避难,这种人怎么可以和他谋取国家利益昵?收留何益? 还不如送还。”皇上采纳了杜衍的意见,觉得他考虑问题十分深远,而且 刚直,从不人云亦云。1044年,仁宗任命杜衍为同平章事(即宰相之职) 和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杜衍时年66岁。 俗话说,树大招风。杜衍平时乐意推荐贤士,奖掖后进,而遏制那些 心存侥幸、百般刁钻的小人,所以得罪的人不少。现在他官至宰相,使这 些人惶惶不可终日。他们千方百计,找寻机会伺机报复。杜衍有个女婿叫 苏舜钦,年轻,文章写得好,议论恢弘,因此得罪了权贵。他主持监进奏 院时,按惯例在祭神时奏器乐为宾客娱乐,那些小人觉得有机可乘,就以 “公款宴客,挥霍浪费”为由弹劾除名。其实弹劾苏舜钦是表面现象,动 摇杜衍的地位才是他们的真实意图。杜衍的知己王益柔曾做过傲上的诗歌 ,他们又加以围攻,诬谄杜衍结党。当时范仲淹、富弼主张实现新法—— “庆历新政”治理国家,与当权者意见不合遭到反对,夭折流产。不少人 趁他俩离京出任宣抚使时,牵强附会地攻讦二人的短处。皇上听信谗言, 欲罢免范、富二人,杜衍力排众议,为之辩白。虽然范、富是保住了,但 杜衍本人受到了围剿,最后罢相,改任尚书右丞,主管衮州。 1049年,72岁的杜衍升太子太保,皇上召他在殿堂陪祭,仍命他主持 应天府,督促他前去上任,但杜衍称病坚辞。皇上封他为太子太傅。又加 封为祁国公。但此时杜辞官之心已决,最后退休住在南京。 杜衍一生两袖清风,回家只住了几间简陋房屋,头戴乌帽,身穿皂袍 、革带。有人劝他穿居士服,他说:“我老了,已谢绝公事了,难道还能 窃取‘高士’的名义吗?”杜衍善于作诗,长于书法,年迈还勤习不倦。 当他生病时,皇上差宦官送药,随同太医前来看病。但未及赶到,他已一 命呜呼,享年79岁。 杜衍生前告诫儿子,要竭尽忠孝。嘱咐在他死后,只用一枕一席。挖 个小坑埋葬即可,切不可铺张浪费。他临终还给皇帝留下了遗疏,大意是 :“不要因国家长治久安而忽略边防,不要因为富了而不爱惜财物。应早 日确立太子,以安定民心。”在遗疏中,只字不提自己的私事,皇上看了 十分感动,追赐司徒兼侍中,谥号正献。 历史上有很多清官的一生,都做到了居高位而不谋私、揽大权而官不 显,为人自律自重、正直清廉,政绩卓著、赤胆忠心。所以,人应该时刻 提醒自己要正直,忠义,这样不论处于哪种逆境下都可成就美好的名声。 P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