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的妙趣植物:中国国家地理的自然课
作者简介
中国国家地理自然教育中心,中国国家地理发起的自然教育平台。自然教育中心秉承中国国家地理对自然的热爱,通过“标准化的课程”、“标准化的导师培训”和“标准化的空间设计”推广自然教育的理念和服务。号召孩子们推开自然之门,重返天地万物。 独见工作室,成立于2020年1月,是一个年轻的插画设计团队。我们以“独具匠心 细致卓见”的独立创新视角,通过新颖的绘画风格,将不同领域的知识,以视觉方式传播给更多的读者。工作室项目涉及插画设计、绘本制作、信息图设计制作、科普插图制作等。独见工作室代表作品:《中国鸟类观察手册》《掌中花园》等。
内容简介
植物的卷须 植物和动物不同,它们不能自己移动,种子埋在哪里,就只能长在哪里。然而,有一类植物却长了“脚”,这些“脚”会在没人注意的时候帮助植物悄悄爬行,爬满墙壁,或是攀上其他植物的枝头。这类植物往往没有粗壮的树干做支撑,不能自己直立生长,需要依附其他物体向上生长来获得更多的阳光;有些甚至没有叶子,不能进行足够的光合作用养活自己,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身上获取养分。为了攀附在墙壁上、树干上、枝叶上,植物的“脚”应运而生。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上)《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 脚” 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是钢筋水泥的城市中一道让人舒心惬意的风景。它像一道绿色的大幕,笼罩在老楼房的外墙上,为夏季带来了一丝凉意。秋天,爬山虎的叶子逐渐变红,在秋风中化为一抹城市晚霞。爬山虎的茎是瘦弱的藤条,如何能够爬上建筑高高的外墙?拨开它们层层叠叠的叶片,你就会看到爬山虎的秘密。植物茎上长叶子的位置叫作节,这里的细胞十分活跃,在长出叶子之后,仍然可以继续长出枝条或者花。在爬山虎的茎节上,与叶子相对的方向会长出一条柔软的细枝,当这条细枝的尖端接触到墙壁后,就会长出几个弯曲的分支,每个分支的末端慢慢膨大成圆形或者圆锥形,接着再变为一串扁平的小吸盘,吸附在墙壁上。在植物学上,用来攀爬的细枝被称为卷须。爬山虎的“脚”,本质是一种形态变化的细枝,而那些小吸盘就是变形的叶片。一株爬山虎可以长得很大,在它慢慢爬上墙壁的过程中,大量的吸盘式卷须从茎上长出来,随时让爬山虎牢牢地扒住墙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吸盘的边缘还会逐渐木质化,变得很硬。最终,即使这一条卷须死了,这些“脚”也仍然紧紧附着在墙壁上,绝不松开。 地锦属(Parthenocissus) “爬山虎”实际上是地锦属 13 种植物的统称,原产于东亚和北美洲。 1.小学语文课本,蕴藏着孩子通识教育的底层框架 小学生每天都会用到的语文课本,不仅是识字和阅读写作的素材,更蕴藏着大量的科学知识,全面覆盖了生物、化学、物理、地理、气象等各个学科,形成了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体系。本书通过挖掘这些知识宝藏,为孩子进行通识教育启蒙提供了良好的抓手。 2.藏在语文课本里的自然课,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把薄薄的课本“读厚” 从课文切入,讲解课文背后的科学知识,再拓展到课文外的相关知识。例如:从二年级下册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中的苍耳引入,讲解苍耳如何利用动物的皮毛来传播种子,再延伸出课本外用类似方法传播种子的植物:促成魔术贴发明的鬼针草、“鞋带杀手“鹤虱。 3.紧密衔接课堂,所选课文涵盖小学阶段各个年级语文教材 通过二十余篇与植物相关的课文《爬山虎的脚》《鸟的天堂》《植物妈妈有办法》……描写了植物的防御手段、形态变化、开花与传粉、种子的传播和过冬的方式,揭示了不能走动的植物是如何占领地球的。 4.中国国家地理自然教育中心倾力研发,专业的主创团队保证内容质量 中国国家地理自然教育中心是中国国家地理搭建的自然教育平台,致力于少年儿童科学传播事业,践行带着中国的孩子们“推开自然之门,重返天地万物”之目标。 5.科学严谨的插图,降低科普阅读的门槛 插图由专业少儿科普团队绘制、审校,图文相辅,让孩子理解更透彻。爬山虎的吸盘为什么能牢牢吸附住墙面?苍耳为什么可以通过挂在动物皮毛上来传播种子?为什么一棵榕树可以“独木成林”?……这些问题,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解说,更有简明清晰的图解,一看就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