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唇枪舌剑的春秋时代/中国史话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历史上的西周,是中华文明制度礼乐的奠基时代 。而这个局面的开创,则归功于三个人,那就是文王 、武王和周公。 周文王在位50年,他勤于时政,团结民众,他重 视农事,关怀小民,协调工作。50年如一日,从早忙 到晚,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正是由于周文王的 努力为周最终战胜商纣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文王即位之初国力并不强盛,周仍然是商的属 国,周文王对殷纣王毕恭毕敬,并接受殷纣王册封的 “西伯”称号,周文王的父亲被殷纣王父亲害死,文 王实际上与殷纣王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文王即位时国 家不强大,难以和商王朝抗衡。周文王只能忍气吞声 ,谋求国家力量的进一步发展。 周文王为取得殷纣王的信任,对殷纣王百般听命 ,及时进贡珍宝和美女。祭祀纣王的祖先时,一定亲 自到场,并显得恭恭敬敬。周文王的良好表现,殷纣 王看在眼里,喜上心头,殷纣王敕命文王为“西伯” ,“西伯”就是西方诸侯之长。同时,殷纣王要求周 文王以西伯的名号,替殷纣王征服叛国。周文王名正 言顺利用这个时机,打着为殷征服叛国的旗号,有计 划地四处征伐,树立自己的权威。征战的结果使得周 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势力范围越来越广阔。 文王作为西方诸侯之长,在自己的地域范围内, 推行礼让谦和的文化氛围。国中治理的井井有条,令 四周的诸侯见了心生仰慕之情。周的东边有两个小诸 侯国,即虞国和芮国。两国因为争田夺土而互不相让 。虞、芮两国国君便到周找“西伯”周文王来裁决这 件事,在周的境内,两人看到这里的人彬彬有礼,互 相谦让,连划田界都互让而不争,于是两国以所争之 田为闲田而退出争端。 周文王有一次出行在外看见一堆枯骨,便派人去 把它埋好。手下官吏回答说,这是无主的枯骨,文王 说:“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国者一国之主,我就 是他的主。”天下人听到这件事对周文王心生归属之 情。 周文王的领袖魅力吸引了众多人才,连殷纣王身 边的人也有投奔到周文王麾下的。文王对有才之士礼 遇有加。周以外的贵族,太颠、闳天、散宜生、鬻子 、辛甲等人都来到周文王身边,为周的征战和治国出 谋划策。 周文王首先向周的西方用兵,以解除东进克商时 后顾之忧,向西方用兵主要针对的是犬戎和密须两个 民族。进攻密须是文王首次遇到的重大战役,并取得 决定性胜利。 文王灭密须以后,就转而向东征伐,向商王朝的 领地开始步步逼近,文王向东直指在今山西长治的黎 ,这里距离殷王朝的京城不远,中间只隔一座太行山 脉。接着又攻下了邗,文王在东方最费力的进攻就是 进攻崇国,崇国筑有高大的城墙。难以进攻,文王精 心组织谋划,取得了胜利,从而能从北中南三个方向 向殷朝进攻。文王为了能够更好地进攻殷朝,还把首 都从周迁移到丰,以便于从这里出发调动大军攻灭殷 朝,文王在做好政治军事、人心向背的准备之后,正 准备调动大军攻灭殷朝时,却老死于工作中。 文王在位五十余年,兢兢业业,为后继者武王伐 纣做好了一切准备。 周武王是周文王的第二个儿子,武王全面继承文 王所创的基业,继续重用文王选拔的大臣执政,保持 了政策的连续性。 武王即位后第四年,经过对自己队伍的充分演练 和准备后,恰逢殷贵族内部因为纣王的淫暴而分崩离 析。武王认为伐商的时机已到,亲率战车三百乘,勇 猛的虎贲三千人,以及普通甲士四万五千人向东讨伐 殷纣王,在牧野一日之内击溃殷的守军,攻占朝歌。 殷纣王在鹿台自焚,殷朝政权土崩瓦解,然后,武王 分兵多路,瓦解殷朝驻屯别处的守军和其所属藩国的 抵抗。 经过几年征战,武王占领殷商全境及其所属藩国 。 周武王就是因为克商的武功,才得到武王的称号 。 武王克商之后,把都城从文王所建的丰邑,迁到 镐京。丰邑和镐京其实相距很近,两者之间的距离不 过25里(都在今陕西西安市郊长安区)。 武王为了巩固统治,开始推行分封制,武王分封 的诸侯,有两种,一种是先代是功臣之后,另一种是 亲属。至于对待敌对的殷贵族,虽然也有给封地的, 但情况完全不同。当时,原商朝王畿以内,殷贵族的 势力还很强大,特别是殷贵族的基层,士一级人数众 多,很难统治。武王对此采用一面加以安抚、笼络, 一面加强监督控制的方法。加强监督控制就是设置三 监,三监分别是纣王之子武庚,以及武王的两个弟弟 管叔和蔡叔。设置三监的目的在于把新征服的商朝王 畿分割开,以便对原来有统治势力的殷贵族加以安抚 和监督,进而消除他们的顽强反抗。事实上,这个办 法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