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1.40
折扣购买: 城市的角色:访谈四季
ISBN: 9787577202419
高明勇,政邦智库理事长、首席研究员。曾先后在新京报、凤凰网从事评论的写作、编辑与管理工作,于中国人民大学、西南大学、山东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担任兼职硕士生导师、研究员。在《青年记者》《新闻战线》《决策》等学术刊物开设专栏,发表学术论文若干。 主要作品: 《新闻的逻辑》《坐下来的中国》《侯仁之传——北京城的守望者》(作者),《微博问政的30堂课》、“政能亮”丛书(主编),《新媒体写作》(合著)等。
高明勇:您说 “当初进入 (都市文化)这个领域, 本就是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 从文学研究转到城市文 化研究,这个跨度且不说研究难度, 仅从研究群体的关 注概率上看,相信也不会很高, 我想知道您所说的这个 问题意识的立足点是什么? 陈平原:我最初关注都市文化,其实是在延伸文学 史的思考。也就是《想象都市》 开篇所谈论的 “中国文 学史有待彰显的另一面相”。 一部中国文学史, 就其对 于现实人生的态度而言,约略可分为三种倾向:第一, 感时与忧国,以屈原、杜甫、鲁迅为代表,倾向于儒家 理想,作品注重政治寄托,以宫阙或乡村为主要场景; 第二,隐逸与超越,以陶潜、王维、沈从文为代表, 欣赏道家观念,作品突出抒情与写意, 以山水或田园为主 要场景;第三,现世与欲望,以柳永、张岱、 老舍为代 表,兼及诸子百家,突出民俗与趣味,以市井或街巷为 主要场景。如此三分,只求大意,很难完全坐实, 更不 代表对具体作家的褒贬。 如果暂时接受此三分天下的假 设,你很容易发现,前两者所得到的掌声,远远超过第 三者。 有朝一 日, 我 们 对 历 代 主 要 都 市 的 日 常 生 活 场 景 “了如指掌”,那时再来讨论诗人的聚会与唱和、 文学 的生产与知识的传播, 以及经典的确立与趣味的转移, 我相信会有不同于往昔的结论。 这么思考问题, 其实是 受近年考古学突飞猛进以及历史学的 “文化转向” 的刺 激。了解这一点,就很容易明白我的趣味与局限性:虽 也关注“政治的城市”“建筑的城市”“经济的城市”, 但立足点依然在“文学的城市”。 以读书人 (而非专门 家) 的 状 态, 讲 述 与 阐 释 我 的 “都 市 想 象 与 文 化 记 忆”,目标是兼及学科建设与社会批评, 可惜因精力过 于分散,两边都没真正做好 1.正知正解的角度来解读文化社会及相关政策,传播社会发展的政能量。 2.看不见的城市 看得见的生活 被遮蔽的理想 被遗忘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