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全新修订版)/素质教育在美国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全新修订版)/素质教育在美国
作者: (美)黄全愈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0.20
折扣购买: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全新修订版)/素质教育在美国
ISBN: 9787535496348

作者简介

黄全愈,旅美教育学家。先后担任美国迈阿密大学亚洲、亚—美学科部主任,孔子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教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被迈阿密大学授予“(学术)重大影响奖”,并被提名为杰出教授。 黄全愈是中美教育和文化比较专家,他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其作品《混血虎》曾荣登《纽约时报》《出版家周刊》**书单。所著中美教育比较系列,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中,《素质教育在美国》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爱弥儿》”。

内容简介

**章 做父母需要什么样的素质 1.黄先生,因为工作的需要,我对广东省近两年 的高考状元进行了采访。所以这一部分,我们的话题 就从这里开始。 因为实行的是3+X考试,广东省去年共产生了6名 高考状元,几乎全部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我 亲自对这些家庭进行过采访和观察。就这个问题我采 访过中国**的高考问题研究专家、***博士 研究生导师王极盛先生,他对近两年的全国135名高 考状元进行了采访,他说,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感兴趣 的问题。全国有70%的高考状元是普通家庭。并且有 20%来自农村比较贫穷的家庭。 令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这些状元家庭中,父母的 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父亲是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 占63%,母亲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1%。 我所要问你的是,普通家庭是不是*适合孩子的 成长?也就是说,这里面有没有什么科学的道理? 黄全愈: 这个问题,要从几方面来谈。 首先,“状元”这个概念来自科举考试。 **我们说的“状元”,是高考的状元,是应试 教育运作下产生的“状元”。 高考状元是不是意味着成功?从应试教育的角度 看,以中国目前的社会价值观来看,可以这样说,高 考状元意味着成功。 然而,从发掘、培养人的素质——从素质教育的 角度看,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我问过一个“状元”:为什么老师要尊重学生? 该“状元”说:老师不用尊重学生。 我吃了一惊。 如果“高考状元”成为一部只会考试的“机器” 和人云亦云的“考生”,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乖 ”孩子,这就是一个悲剧。 到底全国的高考状元们是怎样的状况?我不知道 。但我想,如果有人能用素质教育的要求去“考查” 、去评价一下状元们,去追踪社会实践中这些“状元 ”们的表现,这一定是一个**有意思,十分有价值 的工作。 有人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一个“13名现象”( 也有说是“15名现象”)。即在班里位居13或15名的 学生,毕业到社会上以后,*成功。 这中间有没有什么道理呢? 我想是有的。我们拿一个杯子来作比喻:装满了 水的,是班里前几名的学生;装了超过半杯水的,是 位居前10到20名的学生;才装了很少水的,是排名在 后的同学。 水装得太满了——老师那里来的东西和考试的东 西装得太多,就可能没有留给自己足够的独立思考和 发展的空间。反而是那些位居前10到20名的学生,既 学了必要的知识,在“杯子”里又留有自己发展的空 间。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比喻。这个比喻很生动、很 形象,但不科学。有的学生并没有把脑子装满,就位 居班里甚至校里前几名,给自己的发展留下了很多空 间。有的把脑袋都装满了,仍是排名中游。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只会 考试的“机器”和人云亦云的“考生”,要培养自己 独立思考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动手的能力、运用知 识的能力、创造能力等等。 今年一篇得满分的高考作文《赤兔之死》,还未 与考生的姓名对上号,就被铺天盖地地炒得沸沸扬扬 。某**大学甚至在尚未知道考生“为何许人也”的 情况下,迫不及待地表示要破格录取。这似乎是求贤 若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实是为“考试文化 ”的“今八股”推波助澜。 我的心里有一丝悲凉。这与古代的科举考试的追 求唯文至上的形式,崇尚“八股”美的风气,又有什 么两样?!再加上,这是一篇文言文,就*有了八股 气。 我并不是说这篇作文写得不好,我是对我们的学 校,我们的学风追求的东西感到不安。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而且这 个“一举成名”,靠的是一篇闭卷作文。 《赤兔之死》算不算一篇好文章? 这要看产生该文的具体情形。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