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诗圣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

千秋诗圣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者: 于丽华 著
出版社: 北方文艺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0.24
折扣购买: 千秋诗圣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
ISBN: 9787531760283

作者简介

于丽华,硕士,在汉语言文学、古诗词鉴赏等领域颇有研究。曾任副主编,在《中国教师》月刊中发表文章《透视门窗说<雷雨>》。善于专研,热爱艺术,先后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协、北京荣宝斋等地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交替学习,并获得相应证书。

内容简介

第四章 乱世流离:盛世与年华一同衰落 安史之乱的爆发,让大唐盛世轰然倒塌。战火起,硝烟升,杜甫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看尽了人间疾苦。他心系天下,想要忠君报国,遂辗转多地,不辞辛苦投奔唐肃宗,却因为直言进谏而遭受冷落。看透了世事沧桑的杜甫,写下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通过诗为世人还原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安史之乱,盛世沉沦 开元盛世为大唐子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然而花无百日红,许是被盛世的成就冲昏了头脑,晚年的唐玄宗李隆基不再励精图治,而是醉心享乐,殊不知,唐朝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北上鄜州 唐玄宗晚年时纵情玩乐,渐渐地,权臣当道,朝廷政治腐败加剧,社会矛盾开始激化。然而,唐玄宗依然沉迷后宫,醉心声色,终于引发了安史之乱。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末,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与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在范阳起兵。当地士兵久不经战事,面临突如其来的进攻被打得措手不及,安禄山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便占领了洛阳,并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之后,安禄山的大军突破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在将士们的保护下带着家人和近侍仓皇逃出长安。 安史之乱爆发,昔日繁华的长安城此时一派动乱、四处人心惶惶。叛军一路烧杀掳掠,百姓们只好四处逃难,杜甫也成了逃难大军的一员。正值暮春,他携带着一家老小,在路上看到了无数难民,他们吃不饱、穿不暖,整日心惊胆战,不知道该去往何方。 长安既已被叛军占领,杜甫就只好向北而行。他先是到达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然后向北穿过三川县(今陕西富县南),最后到达三川县西北的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西北的羌村)。鄜州民风淳朴,人们看到杜甫一家逃难至此,纷纷向他们提供援助。 杜甫一路颠沛流离,途中充满了艰难险阻。三川县土山连绵,杜甫带着家人,背着行李,穿越荒僻的山谷,本就已经十分艰辛,偏偏天公还不作美,电闪雷鸣,雨不停地下,连日的雨水令河水水面暴涨,洪水肆虐咆哮。想着这洪水奔流而去,不知会给下游两岸的人们带来多少灾难和痛苦,杜甫的耳边仿佛已经响起百姓们的哀号,想到这些,他心痛不已,天灾人祸,受苦的终究都是百姓。杜甫将所见所闻写在《三川观水涨二十韵》一诗中,并感叹道:“举头向苍天,安得骑鸿鹄?” 新帝即位,杜甫被擒 唐玄宗想要带领将士和家人们去往蜀地,来到马嵬驿一带时,将士们已经又累又饿,怨声载道。陈玄礼趁机指出,皇帝听信杨国忠,才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一众将士们纷纷响应,将杨国忠杀死,并逼皇帝赐死杨贵妃。 之后,众人离开马嵬驿,一部分人随玄宗入蜀,另一部分人则跟随太子李亨北上。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农历七月,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登基,改年号为至德。 杜甫在鄜州将家人安顿妥当后,便想要投奔皇帝,为朝廷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助百姓脱离苦海。是时,新帝已登基,杜甫便决定直奔灵武。结果,在去往灵武的途中杜甫被叛军抓获,擒往长安。 困囿于长安,满怀忧与思 杜甫被抓后,被押送到长安,可能因为杜甫当时在朝廷中并未担任要职,所以并未被严加看管,仍可自由活动。 杜甫在长安苦闷之时,恰好遇到了大云寺的住持赞公。赞公热情地款待了正在躲避灾难的杜甫,为他提供住宿的地方以及餐食,这让杜甫心中充满了感激,他在《大云寺赞公房四首》中用这样的诗句表达了对赞公的感激:“近公如白雪,执热烦何有。”赞公为杜甫在长安的阴暗岁月带来一丝光明。 虽然杜甫身体上没有经受摧残,但是精神上饱受折磨。“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昨日长安的繁华依然历历在目,今日的长安怎就满目疮痍了呢?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杜甫看到这一派萧条景象,心中五味杂陈,满是忧愁,他只能盼望着大唐的将士能尽快收复京城。 终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十月,房绾受命统领将士前来收复两京,在位于长安西北的陈陶与叛军交战,结果大败,四万唐军几乎全军覆没。杜甫心痛不已,他在《悲陈陶》中写道:“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长安的百姓与杜甫一样,都在盼望着官军能够早日收复长安。 杜甫困于长安,白日里为百姓、为朝廷的命运而担忧,到了夜晚,独自望着天上的明月,想到妻子也只能望月悲叹,心中不禁感到酸楚。身处乱世之中,常常身不由己,纵使思念如潮水,却也无法相聚,杜甫只好将思念化诸笔端,写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的诗句,寄托浓浓的思念与担忧。叛乱让杜甫夫妇无法相聚,在这场战乱中,还有多少像杜甫一样流离失所的百姓无家可归,甚至与亲人天人两隔呢?杜甫只希望朝廷能够尽早平复这场战乱,让受苦的百姓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诗词欣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这首《春望》写于至德二年(757年)暮春时节,是时,叛军攻占长安已经将近一年,杜甫被困于长安也已半载,这个春天,他漫步在郊野,心 满是忧愁,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依旧,但国家破碎,原本繁华的都城如今乱草丛生,破败不堪。“国破”与“城春”之对比,极其强烈。同时,一个“破”字,让人心痛不已,一个“深”字将荒凉之感刻画得淋漓尽致,亦将人们的思绪拉回现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开鸟鸣本是美好的景象,但由于杜甫内心伤感,看到这些美景反而更加伤心,不禁潸然泪下,鸟的鸣叫也令人感到心惊胆战。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祸连年,百姓民不聊生,人间充斥着一幕幕生离死别的惨象。而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对于与亲人两地相隔的人们来说,一封报平安的家书胜得过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种种愁绪涌上心头,国家坎坷的命运、百姓不幸的遭遇以及家人的安危都令杜甫坐立难安、烦躁难言。 这首《春望》情感真挚自然,读起来撼人心魄,共鸣极深。 ☆唐朝诗人灿若星辰,但诗圣只有一个! ☆全书脉络清晰,记录了杜甫曲折艰辛的一生,带你重新认识一个心忧天下、仁爱悲悯的诗人杜甫。 ☆透过杜甫的生平,窥见大唐由盛转衰的那段特殊历史。 ☆解读30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感受诗歌之美,理解杜诗的伟大。 ☆内容丰富,语言生动优美,排版疏朗,双色印制。 ☆年少读李白,中年读杜甫。读懂杜甫,就读懂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