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天下:中国文化与中国人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许倬云 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我者与他者》《说中国》等。 葛剑雄(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12月15日出生于浙江湖州,民革中央委员。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2016年8月,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内容简介
从“中国之中国”“世界之中国”到“世界之世界” 许倬云 一、《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为百姓写史 我一辈子从事史学研究工作,最为人所熟知者,或许就是《万古江河》。这本书,不是作为通常历史教科书或者一般的通史而写的,而是有我自己的想法:为普通老百姓写史。以中国的史学传统言之,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这两部书并称“史汉”。其所关注的不仅是政治以及王侯将相的历史,还有商业、社会、交通等问题,尤其注重记录老百姓中一些特殊人物的事迹。二十四史之中,《史记》《汉书》以下,对老百姓的事情,以及一般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象,甚少关注。 及至近代,才出现了多种通史著作。其中我得益最多者,则是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 。他在书中讲了很多文化现象,但是主要还是上层的思想史,至于一般老百姓的思想、生活,其中也着墨不多。这一情况,我个人觉得还可以有续貂的空间。我终身从事研究工作,是从社会经济起手,然后扩展到文化史研究。常常有人问我:某一项目,在何处可以找到相关论述?举例言之,我曾在一家旅馆吃饭,主人亲自出来招待。他询问:中国菜种类繁多的烹饪方法,是从何时、何地开始的?我一想,中国通史上的确少见交代。此后两三个月,有饮食文化研究会找我去讲演,我的演讲题目就关注中国“小炒菜”的起源。为什么中国人选择做“小炒菜”?一般而言,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岂不更为方便?小炒菜却是“小口吃肉”。据那次演讲整理而成的短文,被台湾的《寻根》杂志刊载,引起不小反响。这些零碎小事,与我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风俗信仰都有关系。过去也可见于载籍,只是散落于笔记题材的文集中,通常不被人注意。 内人也常说道:她常常被人问及——你们夫妻二人都学历史,能否介绍一本我们看得懂的中国通史?据他们的反馈:一些思想史虽然写得很好,但所论述的都是大问题或过于思辨的问题,而且引经据典,一般人不容易看懂。对于这一问题,我常感无以作答。于是我觉得:既然我们自己是老百姓的一员,对于和一般生活有关的大小事,我们学历史的人就应该有所交代。这是我写作《万古江河》一书,最初的动机。 然而,更为重要的动因则是:我想告诉我们的同胞,中国的疆域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的广土众民,而是逐渐发展的结果。几千年来,中国这一文化体自成局面,也有自己的发展过程。除了常在世界各地走动的人,我们大多数同胞心目中的世界地图上,中国边界以外的其他地区,大致只是模糊的印象,近似中古时代欧洲人画的世界地图,徒具轮廓而已。国人惯有的想法,更为常见者则是“中原中心论”。至于史书上记载的外族名称,往往是“中原中心论”的投影。例如, “夷”的字形,是一个人背着长弓;“狄” 的字形,则描绘的是人在草原上,“有狗有火”就能生活;“蛮”并不是“虫”,而是一个头上梳了两条盘髻的人蹲在地上的形象;“戎”则是“背着干戈的人”。这四个字,从其字根而言,最初只是描绘人们的生活形态;然而,演变到后来,却反映了中国人“自豪的偏见”。时至今日,当年“蛮、夷、戎、狄”的生活圈,早已被纳入今日腹地;昔日的敌人,今日已是同胞。 我在海外生活,常常碰到一些热心的爱国同胞说起:“我们中国人特别优秀,你看学校里功课最好的都是中国人。”我则常常对他们讲:“每个人的资质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以种族泛论。”这种自大的、自我中心的态度,是几千年来“中华帝国”“天朝上国”这些观念的延续。在东亚世界的历史中,中国确实保持了相当时期的优越。然而,在近代中国曾经吃过大 亏,东洋、西洋的外人,都曾经将中国“打翻在地”。 如果我们要在国际社会有平顺的日子,就必须放弃过去的优越感。举例言之:住在一个村子里,有一家“破落户”,若是常常自夸祖上的荣耀,并以此看不起别人,则其邻里如何与其和平相处? 让我深受感召的梁启超先生,原本要写一部中国通史,可惜天不假年,只完成了一篇“绪论”。他说,“中国”是从“中原”开始演化为中国,“中原之中国”慢慢扩张成为“中国之中国”,然后超越中国本部,慢慢将四邻吸纳进来,经由文化交往,形成“东亚之中国”。最终,在亚洲范围内,中国成为重要的一分子;而“东亚之中国”,必然要进入世界,成为“世界之中国”。梁先生写的这篇绪论,发表于百年之前,真是目光如炬! 今日世界的格局,已经如梁先生当年所说,是“全球一体”。所以,我在《万古江河》序言中,特别感激梁先生的提示:正是由于这一观点,我得以一步一步,终身投入讨论“中国历史展开”的工作。我自己最初研究的范围是上古史,正是梁先生所谓“中原之中国”时代的“中原”。后来,我的研究往两个方向延伸:一者往下,延伸到汉代;一者往上,追溯到商周,乃至新石器时代。 1.作者阵容强大,许倬云、葛剑雄、冯骥才等八位学界大家、重量级作者、畅销书作家倾力合作!从历史学、社会学等敏锐视角出发,带领读者挖掘中国文化本质,细聊中国历史,品味一场思想文化的盛宴。 2.了解中国文化入门级作品,兼具深度与广度,可读性与严谨性。历史篇深度剖析影响中国人的历史因素,读懂千年发展脉络;文化篇详细梳理中国文化发展源流,真实解答文化问题、时代困境,探寻文化演进之路。 3.适合学生群体的课外读物。大师们金句频出,思维开阔,对历史与文化的解读通俗易懂。书中知识点全面,多样化的内容,有助于加深学生群体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 4.封面由屡获“zui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打造,设计典雅,装帧精美,兼具美与厚重感。搭配本书阅读,体验感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