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综合知识

2023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综合知识
作者: 中公教育湖北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出版社: 世图出版公司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9.14
折扣购买: 2023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综合知识
ISBN: 9787519290948

作者简介

中公教育湖北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中公教育湖北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是中公教育旗下研究教师招聘考试研究与辅导的部门,多年来始终坚持“学员第一”的理念,汇聚了数十位兢兢业业的辅导与研究者,坚持紧扣考试自主研发。

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 ?教?育?学 |考情简报| 1.部分内容简介 本部分主要介绍了教育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知识分布广泛,共包含九章内容。第一章至第四章为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介绍了教育学的基本框架和理论。第五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的主体,第六章到第九章是对教育教学实践所涉及的理论的讲解,包括课程、教学、德育、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等相关内容。 2.各章题量占比 教育学部分是笔试的重点考查部分,考题分值略有浮动,约占总分值的15%。2022年、2021年、2020年的考查题量分别为9道、11道、12道,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通过详细分析近三年真题,本部分各章分值所占大概比例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知,第一章、第七章、第八章考题占比较大。 3.各章题目特点 从题目特点上看,对第一章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人物、著作、理论要点、历史地位的对应上。对第七章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类型等内容上。对第八章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德育方法、德育原则等内容上。 4.备考重难点 (1)理解不同社会的教育的特征,对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著作及其地位正确匹配。 (2)结合实例、名言、俗语等辨别所体现的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动因,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德育原则、德育方法等。 (3)熟记各教学原则、德育原则的贯彻要求。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知识结构|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1?教育的词源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最早解释“教”“育”的词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本义为“导出”或“引出”,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隐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潜质变为现实。 考点2?教育的定义★★★ (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们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1.【常考题型】单选、判断 2.【命题角度】考查最早使用、最早解释“教育”一词的人物、著作,以及广义、狭义教育的定义。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其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二者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的主体。 考点1?教育者 广义的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态度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既包括教育管理人员、专职和兼职教师,也包括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以及学生自己。 狭义的教育者是指专门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即教师。 考点2?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以学为职责的人。广义的受教育者指所有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狭义的受教育者指教师“教”的对象,即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考点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影响是指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它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教育影响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从形式上说,教育影响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另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教育学原理》认为教育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1.【常考题型】单选、多选 2.【命题角度】直接考查教育基本要素的内容、各基本要素的地位。 3.【易错易混】教育目的、教育规律、教育过程、教育场所等不属于教育的基本要素。 三、教育的属性 考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动物界没有教育。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常考题型】单选、多选、判断 2.【命题角度】 (1)直接考查教育的本质属性、人类教育活动与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判断某种现象是否属于教育。 3.【易错易混】“五不是”原则:老母鸡带小鸡,妈妈哺乳不容易,初生婴儿把奶吸,同学教我把人欺,偶然受伤学道理,这些都不是教育。 (1)动物的学习、动物之间的哺育不是教育。例如,幼猴学跳跃、母鸡带小鸡。 (2)日常的“抚养”“养育”不是教育。例如,妈妈给孩子哺乳是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 (3)人的先天本能不是教育。例如,新生儿吮吸母乳、膝跳反射。 (4)机械的灌输、错误观念的影响不是教育。例如,爸爸训练孩子以牙还牙报复欺侮者。 (5)无目的的偶然影响不是教育。例如,孩子偶然把手伸到火苗上被灼伤而获得相关知识。 考点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西汉初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 3.社会性 教育的社会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教育过程是一种社会过程,而非生物过程。教育社会性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社会制约性。 4.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2)教育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后一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时期的教育的继承与发展。例如,《三字经》等古代优秀著作,我们现在仍在学习;“长善救失”这一教学原则未因时代变迁而被丢弃。 (3)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可能“超前”或“落后”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例如,信息社会的“教育先行”要求教育面向未来,在适应现有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 1.【常考题型】单选、多选、判断 2.【命题角度】 (1)给出含义或实例,要求辨别其属于教育的哪一社会属性。 (2)考查教育的社会属性包含哪些方面。 (3)考查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4)判断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关系。 3.【易错易混】 社会属性 特点 举例 历史性 不同时期,教育不同 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现当代的教育内容则主要是“五育并举” 历史继承性 不同时期,教育相同 古代学生学“四书五经”,现代学生也学《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 四、教育的功能 考点1?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依据作用的对象不同,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1.个体功能(本体功能、固有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主要包括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个性化、个体谋生功能与个体享用功能。 (1)个体社会化功能体现在促进个体思想意识和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个体个性化功能体现在促进人的主体性、个性特征的发展,以及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3)个体谋生功能指向外部要求,个体将教育作为生存手段和工具。个体通过教育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谋生创造条件。 (4)个体享用功能指个体不为外在目的而受教育,教育成为一种需要,个体通过教育获得精神享受、自由和幸福。 2.社会功能(派生功能、工具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包括社会变迁功能和社会流动功能。 (1)社会变迁功能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影响人的社会实践,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主要表现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和人口功能。 (2)社会流动功能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在不同的社会区域、层次、岗位、科层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按流向可分为横向流动功能和纵向流动功能。横向流动功能只改变环境,不提升社会阶层地位,纵向流动功能可以提高社会地位及作用。例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寒门出贵子”体现了社会纵向流动功能。 考点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依据作用的方向不同,美国的默顿将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1.正向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例如,教师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学生热情高涨,成绩明显提高。 2.负向功能 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例如,标准化教学可能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任何社会、任何时候的教育来说,正向和负向的功能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比重不同。 考点3?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依据作用的呈现形式不同,默顿将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1.显性功能 教育的显性功能是指依照教育目的、任务,教育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显性功能的重要标志是计划性。例如,教师按照教学目标讲完课后,学生学会了相关的知识。 2.隐性功能 教育的隐性功能是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出现 《2023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综合知识》由中公教师招聘考试研发人员在深入研究考试要求及历年考题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此书具有以下特色。 1.采用双色设置,对常考考点进行了波浪线标注,明确重点所在,更有针对性。 2.知识结构图涵盖了一章主要知识内容,提纲掣领,便于从整体了解知识结构。 3.典型例题中精选了部分近年考试试题紧附考点之后,帮助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4.高分点睛模块梳理了知识点的考查情况,帮助明确备考复习思路。 5.利用图片辅助理解,利用表格归纳知识,利用不同字体突出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