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里的传统

食色里的传统
作者: 郗文倩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5.20
折扣购买: 食色里的传统
ISBN: 978710113373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文吃与武吃 吃是本能,但怎么吃却颇多讲究。吃相凶恶, 豺狼饕餮,往往引人侧目,谓为粗蛮无礼,因此, 古今中外都有餐宴礼仪,要求人们“文吃”。 春秋时,齐国外交官庆封来鲁国访问,乘马车 ,很多人艳羡不已。可叔孙豹不以为然,认为庆封 “服美不称”,没什么文化修养,配不上这样的好 车。果然,庆封在宴会上吃相不雅,不懂礼让恭敬 。见此,叔孙豹遂赋诗一首《相鼠》:“相鼠有皮 ,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意思是,看 那老鼠都有皮,人却没脸没皮,不懂礼仪,显然是 讽刺庆封。按照当时的外交惯例,庆封当赋诗应答 ,然而,他埋头大嚼,压根儿就没听懂,或者是听 懂了没法回答,只好装傻充愣。这是《左传》里的 一个外交笑话。 春秋时期,外交使臣们不仅要讲究餐饮礼仪, 还要在觥筹交错间得体应对,这就是一种更广泛意 义的“文吃”了。这种吃,吃什么不重要,“文” 更重要,这“文”就体现为“赋诗言志”。这是有 一定难度的,也是体现贵族男子修养的一件风雅事 情。 “赋诗言志”是一句古话。但古代所谓“言志 ”和所说“抒情”不一样,那个时候的“志”大都 用在社交场合,关联着政治、教化,不是私人性的 。外交使节“受命不受辞”,接受特定任务出使他 国,可如何完成,在谈判桌上、宴席间如何交涉应 对,都要随机应变。为了避免在表达外交意见时出 现言辞上的失礼,忤怒对方,达到预期的外交目的 ,“赋《诗》言志”就成为春秋时相当盛行的一种 外交惯例和风范,即运用“诗三百”中某些适当的 诗句来委婉表达心志情感,表明立场观点,进行外 交沟通,比如向对方委婉示好或示威,包括求救兵 、解纠纷,等等。这有点类似社交聚会中的献歌或 配乐诗朗诵,只不过唱什么歌、点什么曲都含着目 的。“赋诗言志”也大都借用现成的“诗三百”篇 章,《左传》记载赋诗七十余次,只有四次是现场 即兴创作的,也正因此,赋诗者既要对原诗内涵有 透彻的理解,又要巧妙地把握“借用”的幅度,不 明不暗,点到为止。当时有一个赋诗原则,即断章 取义,各取所求。 如晋国大臣韩起(即韩宣子)到郑国访问,其 间发生了一些事情,又都化解了。到夏季四月,韩 宣子回国,郑国六卿就在郊外为他设宴饯行。席间 ,韩宣子请诸位都赋诗一首,借此了解他们对自己 的态度。婴齐赋《野有蔓草》,首章云:“野有蔓 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 适我愿兮。”诗中说,有个女子清丽曼妙,如清晨 野草上的露珠,我真心爱慕她呀,希望能有机会与 她邂逅。婴齐只取后两句,表达郑国欢迎韩宣子的 意思,完全不管全诗原是一首男女私情之作。韩宣 1.食色是人之大欲,传统食色谓之古人的日常生活,虽是茶饭日常,却有深意存焉,从中窥见古人的“物质与精神打成一片”的日常生活。亦可见中国传统的性情,吃穿用度都有章法,且有情意藏在其间。这就是传统的世俗性和人间烟火味。 2.以学术随笔的小品文风写传统文化,清晰自然,生动活泼,传统对当下生活的观照也潜藏其中,读来既有知识性和当下意义,又富有美感。知识性读物一变而为融知识和审美于一身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