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思维

中国式思维
作者: 曾仕强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80
折扣购买: 中国式思维
ISBN: 9787550289086

作者简介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之父,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国学大师。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研究中国管理哲学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 曾仕强教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学,学问深渊,世情洞达。他是央视《百家讲坛》最受欢迎的主讲专家之一,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和中西贯通的渊博学识在中国管理界独领风骚。

内容简介

\"第十五章 中国人的基本立场 按照“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易理,我们既不表示赞成,也不表示反对,以免受害。应该反对就要反对,应该赞成也要赞成,中国人却加上了一个条件,必须设法保住自己的安全。西方人主张有能力就要尽量表现出来,中国人则认为有本事也不可以随便表现。喜欢作秀的人,常常一表现就对自己不利,懂得深藏不露,才能够合理地表现,受人欢迎。中国人不承认自己会骗人,却时常骗来骗去,但是可以骗别人,千万不要骗自己来害死自己。面子最要紧,总设法宝珠自己的颜面,爱面子的目的,其实在促使自己合理地表现。 既不表示赞成,也不表示反对 一般中国人都自认为“是非分明”,也十分讨厌“是非不明”的人。但是,一旦面临“反对”或“赞成”的抉择时,大概都不愿意明显地表示出来,理由是“是非难明”,一时之间,很不容易分辨是非,当然无法明白表示。如图15–1所示。 首先,我们的要求比较高,对赞成的案件仍然不够满意,以致“大体赞成,至少有一部分反对”,而对反对的事情,往往也有一部分赞成,所以很难下定决心。 其次,完全赞成或反对,很容易引起了听者的反感。若是将赞成和反对混在一起,相当于“有条件的赞成或反对”,听起来就让人比较愿意接受。例如,“我毕业后马上出国留学,你赞成吗?”最好的回答是:“我不赞成你马上出国,但是你如果准备得十分周全,知道自己要学的是什么,将来学成之后要做什么,我当然不会反对。” 最后,为了增强对方的责任,用“既不赞成,也不反对”来凸显听者的自主性,使其更加重视自律和自动。表示赞成,听者受到很大的鼓励和支持,可能“大意失荆州”,造成阴沟里翻船的惨局。表示反对,听者受到挫折,可能因而放弃,或者缺乏信心。不赞成也不反对,听者才会面对现实,用心地研究判断,自己做最后的决定。 合理的赞成加上合理的反对,形成中国人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立场。我们说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事实上是赞成之中有反对,而反对之中也有赞成,并不是不分是非、糊里糊涂或者怕惹事端。 应该反对才反对,否则就赞成 中国人主张,凡事多问应该不应该,少问喜欢不喜欢。应该赞成的,就要赞成;应该反对的,也要表示反对。事实上,这样老老实实地表现出来,结果必然是“好人早死”,落得凄凄惨惨,饱受众人的冷嘲热讽。 在公开场合,中国人不愿意“应该赞成就举手”或者“应该反对便表示出来”,因为这种情况,很容易被人利用或者招惹某些人的怨恨。再说,举手表决最不能表达“赞成中有反对,反对中有赞成”的态度,难怪中国人不轻易举手,以免害死自己,还要惹人笑话。 就算私底下问卷,中国人大多选择“中间”的答案,也是出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考虑。 对中国人而言,要他表明赞成或反对,只有两种有效的途径: 首先是秘密投票,中国人才敢放心地投下去,表明自己究竟是反对或赞成。最妙的是,投票后大家猜来猜去,始终没有人愿意承认对自己不利的猜测。 其次是私底下当面询问,拜托关系比较好的朋友代为请教。如果交情够,诚意也够,中国人大多会明确表示出来,比较容易获得答案。如图15–2所示。 应该反对才反对,否则便赞成,加上合理地表现出来,才是中国人的修养。看清楚之后,合理地表示反对或赞成。尚未看清事实之前,千万不要表态,以免造成误判,令人看不起,也可能让自己下不了台阶。 有本事不可以随便表现出来 大家正在打乒乓球,热闹非凡。龚君从外面走进来,大家招呼他:“过来试试看。” 龚君笑着说:“好久没有打了,不行啦。” 大家让来让去,龚君终于持拍登场,不费吹灰之力,把对手一一打败。这么纯熟的技术,哪里会好久没打了?但是在场的人,并没有人觉得奇怪,大家心中有数,龚君的话不过是“深藏不露”的一种表现罢了。 会写字的人不轻易宣扬自己擅长书法。会画画的人,不愿意随便让人家晓得自己善于作画。 中国人来到一个比较陌生的环境,大多会冷眼旁观一段时期,看看这个新环境有些什么样的人物,有些什么样的特殊规矩,我们称之为“入境问俗”,为的是“不要随便表现,以免遭受不良的打击”,“看看情况,应该如何表现大家才会接受,对自己最为有利”,因此“先投石问路,看看反应如何,再做进一步的决定”,如图15–3所示。 有本事马上表现出来,往往也是“早死”的一种原因。表现得不合理,表现得大家不喜欢接受,当然招致“早死”的恶果。有本事不随便表现,先看看情况,套套交情,拉拉关系,把现状看清楚了,门路找妥当了,再衡量情势的变化,做出合理的表现,才可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至少立于不败之地。中国人不讲能力,却十分重视本事。只有能力而没有本事,往往一表现就遭殃。有本事的人,能够把能力表现得恰到好处,受人欢迎。 深藏不露才不致一表现就死 “深藏不露”实际上是中国人守身哲学的应用,为我们奠定“立于不败之地”的良好基础。现代主张“透明化”“公开化”“台面化”,把自己的实力毫不隐蔽地展现无遗,好像把自己暴露在明亮处,如果有人躲在暗处要算计他,是不是相当危险、不够安全呢? 不过,中国人有一种十分矛盾的倾向。我们一方面“喜欢深藏不露”,另一方面却极力鼓励别人“有本领尽管使出来”。这种“诱敌”之计,用在敌人身上情有可原,用在自己人身上,恐怕有“存心不良”的嫌疑。 中国人只主张“不可以随便表现”,并没有反对合理的表现。我们必须遵循“应该表现时才合理地表现”“不应该表现时,再喜欢表现也要自我约束,不要表现出来”的道理。不能不表现的时候,务必谨慎地表现到合理的地步,不可任意逾越合理的范围,以免引起无谓的后患。具体如图15–4所示。 我们应该随时随地把机会让给比自己更合适的人,来做更为合理的表现。中国社会倡导“以让代争”,便是一旦引起竞争,会自以为最合适而当仁不让,唯有礼让为先,才能够冷静地让来让去,让给最合理的人,来做最合理的事。要表现,也应该让真正有本事的人来表现,否则整天看那些不够水准的人霸占表演台不下来,看了都会心烦。让来让去,真的是自己最合适,这时候再当仁不让,尚不为迟。至少众人受到礼让,觉得有面子,就算帮不上忙,也会稍微支持一下,减少很多阻力。 可以骗别人,千万不能骗自己 中国人最讨厌彼此骗来骗去,也不承认自己会欺骗别人,但是实际情况却显示中国人时常骗来骗去。“这次考试,为什么成绩这么差?”“老师重点复习那一天,我刚好请假。他们都知道重点,偏不告诉我,所以考得不理想。”这种话不算欺骗,而是找借口,让自己有台阶下,可以保留面子,如图15–5所示。 “李先生找你。” “请赶快告诉他,我不在这里。”这种话不是欺骗,而是一种中国人惯用的“设计”,用意在促使李先生自己检讨,为什么做人做到这种地步,明明人在这里,却不愿意和他见面。这样的做法不但不是使他难堪,反而是给他保留一些面子。否则当面告诉他:“我在这里,但是不想和你说话,请你赶快走。”是不是对李先生更加不礼貌? “你们同一年进来,为什么老王升得比你快?” “他呀,马屁精,又会走门路,当然升得快。”这种话也不算骗人,只是随便找个借口,抵挡一番,然后再好好搞清楚原因,以便切实改进,能够迎头赶上。 骗骗别人,只要不伤害到他人,对中国人而言,原本是平常事。但是千万不可以骗别人之后,自己也愈听愈相信,变成骗自己,那就会伤害得自己不知反省,不求上进,反而害苦自己。骗别人,要不要相信,是他的事,理应由他自己承担所有的后果。骗自己,岂不自作自受,根本没有人会同情,反而惹人笑话,当然要极力避免。 保留颜面,促使自己好好表现 “设计”、找借口、找台阶下,都和“面子”有关。有时候是为了保留对方的面子,让他自己去反省改进,有时则是为了保留自己的颜面,促使自己好好检讨,加倍努力,以求表现得更好。 “设计”别人,他能不能及时惊醒,我们并没有十分的把握。有时“设计”了老半天,对方不但不知反省改进,反而埋怨、责怪,我们实在也没有办法。 最要紧的,便是暂时保留颜面之后,千万不要忘记赶快检讨反省,以便及时改善,寻求合理的补救方法,如图15–6所示。 “你的报告写好了没有?” “写好了,只是早上急着要准时上班,以致忘记带来。”实际的情况是根本还没有写。这番借口,暂时保留住自己的颜面,下班后赶快把它写好,放在上班的手提袋,第二天一上班,就把它交上去。然后谨记在心,这一次疏失,幸亏平时信用还不错,勉强抵挡过去,下一次不可以再犯,以免被拆穿了,不但难堪还可能受罚。 只要不存心害人,或者对别人构成不便,用“骗人”的话来维护自己的面子,中国人把它叫作“虚安”。偶尔用一下,大家很容易谅解,常常使用,也会带来不安。虚安的目的,如果是为了促使自己好好表现,最终形成“实安”,也相当合理。虚安,其实就是蒙而不骗,蒙一下,反正对方很快就会觉察。骗人骗到大家都知道,还算什么欺骗?事后想想,都会觉得这样反而比较妥当。 点睛之笔 中国人的基本立场,是不偏不倚,秉持既不反对也不赞成的态度,反对应该反对的部分,而又赞成应该赞成的部分。由于事情很难表现得十全十美,所以中国人大多不完全赞成,也不完全反对。加上事情经常在变动,反对之后万一变成不应该反对的情况,该怎么办?赞成之后,如果又形成不应该赞成的情况,又该如何?这些都是中国人不愿意表明立场的考虑,我们应该加以谅解。 要中国人表明赞成或反对的立场,其实并不难。只要保证他的安全,不让他觉得不安,相信中国人十分愿意表示立场。若是不能保障他的安全,让他觉得不安,对不起,中国人不愿意表示立场。用一些“虚安”的话看起来像欺骗,其实是为了面子问题,要用心体会,才能够明白真正的意思。 有本事不随便表现,也是出于明哲保身的考虑。中国人比较喜欢打击有能力的人,比较同情没有能力的人。一方面,能者必须多劳,而且还没有人会感激;另一方面,有能力的人容易招人嫉妒引起很多阻力。有本事必须学习深藏不露的功夫,表现得受到大家的欢迎,才不致一表现就死。安全和面子,原本是中国人最先想到的因素,一切思想行为,都从安全和面子着手来思考,比较符合中国人的需求。 \" \"掌握了中国式思维,就掌握了与中国人打交道的精准方法。 掌握了中国式思维,就可以把握与同事、领导沟通的尺度,就可以把握与他人交往的原则。 《中国式思维》一书即是以此为出发点,先是将中国式思维置于与美、日为代表的两种思维方式的比较中,突出其独特性,再从中国人的基本精神、基本信条等方面详加阐述,全面展示了中国人的思维本质。 阅读本书,下属可以更好地领会上级安排的工作,普通员工可以更好地掌握与其他同事配合的尺度,管理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员工的意愿。工作以外的场合,人们还可以将其当作与其他人交往的行动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