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大明开国的罪与罚1368)

洪武元年(大明开国的罪与罚1368)
作者: 李浩白|
出版社: 浙江人民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28.50
折扣购买: 洪武元年(大明开国的罪与罚1368)
ISBN: 9787213115509

作者简介

李浩白 李佳骏,笔名李浩白。1978年出生,知名历史作家。出版有《三国终结者司马昭》《万历二十年:抗日援朝》《盐战》等多部畅销作品,其中《司马懿吃三国》《三国终结者司马昭》发行破百万册,《盐战》获得亚洲好书榜排名第五名,被当代文坛誉为“新一代非虚构青年作家领军人物”。

内容简介

01  大案! 姚广孝和盘托出明初最大案 碧蓝如洗的天空低垂下来,仿佛快要压到应天府大街那些行人们的头顶上。红彤彤的太阳就像一团巨大的火球,天上的云彩全都被它烤化,消失得无影无踪。 园子里的树荫下,一位身着青袍的清瘦老者和一位文官打扮的中年人,正默默坐在棋盘前对弈。灼热的阳光从他们头上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在地上印满了铜钱大小的块块光斑,晃得让人有些睁不开眼。正在对弈之中的那位青袍老者也似乎感受到了这刺眼的阳光,不禁伸出衣袖在眼前轻轻隔挡了一下。 “咦?刘先生今天下棋好像有点儿心不在焉呀。”那中年文官微笑着将一枚黑子放上棋盘,顺势提走了青袍老者那边几枚被他阻断了“气”的白子,“杨某实在是有些不好意思,又吃掉了刘先生几个子儿!” 青袍老者深深一叹,忽然推枰而起。他眯着一双老眼仰望着如烈火般炙人的天穹,神情显得十分凝重。只见他缓缓说道:“唉!从二月二十三起到现在,已经整整干旱了五十多天了——江南十八郡的百姓可遭殃了!这五十多天来,大家一直没盼来雨水,纵是栽了秧、播了种,到地里也是个死,年底的收成自是好不起来了!” “是啊!”中年文官也放下手中掂着的棋子,站起身来和他并肩而立,失声感慨不已,“李相国对这件事儿也焦虑得很,听说他要请应天府花雨寺的高僧来作法祈雨呢!” 青袍老者听了,眉头微动,然后又伸出手来,缓缓抚了抚胸前的须髯。但他神色则是不置可否。他心底暗想:这李善长也真有些可笑,平日里不知修渠筑库蓄水防旱,到了今年大旱才来“临时抱佛脚”,祈求苍天行云降雨。只是这般做法,却怕老天爷不“买账”啊! 原来,这青袍老者便是大明朝著名的开国功臣、现任御史中丞之职的刘基(刘基,字伯温,民间通称刘伯温)。那中年文官则是他朝中少有的几个挚友之一——中书省参知政事杨宪。今日刘基因身体不适未曾上朝,一直在府中休闲养神。杨宪是在散朝之后顺道过来看望他的。 刘基站了片刻,又在藤椅上坐了下来。他静静地看着杨宪问:“今日李相国和太子殿下在朝中议决了哪些事?拣紧要的给老夫说一说吧。” “哦……杨某知悉,刘先生又在关心那部《大明律》1 在全国颁布实施的事了。”杨宪像是早就揣摩到了刘基的心思一般微笑着答道,“李相国和太子殿下对这事儿也很重视,抓得很紧呀!据各大州府报上来的消息来看,大家对《大明律》在民间的宣讲和执行还是做的蛮不错的。荆州那里严格遵照《大明律》,对几个囤积居奇、大发横财的土豪劣绅进行了惩处,百姓对此纷纷拍手叫好呢!” “嗯……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刘基认真听完杨宪的报告,不禁深深点了点头。他沉吟片刻,忽又问道,“今日李相国可曾谈到陛下北伐胡虏又取得了何等伟绩?” “徐达大将军的东路大军已经打到通州,伪元帝早就弃了大都逃向漠北,胡元之灭指日可待。现在只有西路大军形势有些可虑……”杨宪蹙着双眉,回忆了好一会儿,才缓缓说道, “陛下六日之前已达开封府亲自指挥西路大军,正与李文忠、冯胜等将军谋划着一举歼灭盘踞在山西境内的贼酋王保保,目前尚无任何战报传来。” 刘基和杨宪口中所称的“陛下”,便是洪武大帝朱元璋。 前不久,朱元璋因担忧北伐大业,不顾个人安危,亲率大军御驾征讨元朝第一名将王保保。但王保保这人一向深明韬略,智勇双全,又在山西拥兵近四十万,是元朝将军当中的顶尖人物,极难对付。在刘基看来,朱元璋是否真能如他自己所言将其一举歼之的把握并不太大。因此,在和丞相李善长作为一正一副两位监国大臣的身份留守应天府的这段日子里,他最为忧虑的就是朱元璋此番的御驾亲征顺利与否。 此刻听到杨宪声称前方尚无战报传来,刘基的眉头一下紧锁起来。等杨宪说完,他才轻轻叹了口气,慢慢说道:“其实,老夫倒并不怎么担忧陛下的龙体安危。陛下乃是命世之英、天纵奇才,定会逢凶化吉。老夫所忧之事是,倘若贼酋王保保坚壁清野,固守山西,使我大明雄师求战不得,求退不能——双方相持不下,再这样耗下去。唉,‘兵马交战,粮草为本’,我们就得千方百计为陛下多筹点儿粮草及时运送过去了。” 说到此处,他不禁抬头看了看天空中的炎炎烈日,满脸愁云地长叹一声:“你看这日头如此热辣,哪里有降雨泽民的迹象?唉,真是苦了黎民百姓了!” 杨宪听罢,也皱了皱眉头,若有所思地喃喃自语:“是啊!前方打仗急需粮食,后方却又无雨灌溉农田——我们就是下去催逼百姓也于心不忍哪!” “但愿苍天有眼,能及时降下甘霖化解这场旱灾吧!”刘基从藤椅上站起身来,在树荫下慢慢踱了几圈,仰面望向那蔚蓝的天空,表情显得十分复杂,“老夫是相信‘天人感应’之理的:陛下驱除胡虏、废除苛政、肃清四海,乃是天意民心所归,自会获得天佑人助。这一场北伐之战,必定是不疲师、不累民便可大功告成!” 杨宪听着,站在一侧默默点了点头。是啊,现在大家也只能作如此之盼了。 “对了,杨大人。”刘基静立片刻,忽又像想起了什么似的转过身来,一脸认真地看着杨宪说道,“从今天起,如果北伐大军那边有什么战况战报和战事图册送到中书省来,还要麻烦请你抄一份给老夫看看。唉,老夫若非如今身染沉疴,耐不得鞍马之劳,也上不得疆场,此番北伐必会追随陛下前赴开封府的。” “刘中丞,陛下让您在后方好好养病,您就在家好好养病吧。”杨宪甚是关切地说道,“您这段日子里,实在是不宜操劳过度啊。” “不妨!不妨!”刘基毫不在意地摆了摆手,“老夫如今在府里养病闲着也是闲着,倒还不如抽些时间对那些战况战报和战事图册揣摩揣摩。没准儿能给陛下和冯将军、李将军他们想出几个点子送去,也算多少有些助益。料想早一日打下山西,朝野上下也可早一日松一口大气。” “唉,刘中丞,您真是……好吧!杨某一有前方战况讯报和战事图簿便立刻给您送来就是。”杨宪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您啊!总是这么闲不住……” 正在这时,刘基府中的老仆刘德匆匆走进了园子,向刘基禀道:“老爷,府门外有一青年书生前来求见。” 刘基听了,斜眼向杨宪看了看,笑了一笑。杨宪也会意地一笑。他心想:一定又是哪个贪图“捷径”一步登天的狂生来找刘先生“探门道”了!当他再转向刘基时,却发现刘基笑容早已收敛。只见,他对刘德正色道:“一个青年书生?怕不是来找老夫说说文章,谈谈治学的吧?你回去告诉他:他若是自负才学出众,想来老夫这里毛遂自荐,可以自行前往中书省或者吏部投送名帖,接受他们的考核征召;他若是想来举报有关官吏贪赃枉法之事,可以前往御史台送交状纸,监察御史们自有公断。在这私人府第之中,任何陌生来客,老夫一概不予接见。” 刘德听罢,恭恭敬敬应了一声,转身而去。 杨宪却不多言,只是缓步走回树荫下的棋盘旁边。他看着那黑白纵横的棋局,微微笑道:“先生和杨某的棋弈还没结束呢!来,我们继续下。” 刘基头也不回,缓缓说道:“棋局已然如此,你还要下吗?老夫现在确是被你吃了四个子儿,但二十三招之后,你就要以输我十四个子儿而收官。” 杨宪一听,倒也不以为忤,只是笑道:“先生休要拿大言唬我!你且过来与我一战!”二人正说着,却见刘德再次折身回来,手里还拿着一张纸条。他向刘基禀道:“老爷,小的前去劝他不走,他还送了一张纸条给您。他说:’以中丞大人的谋国之忠、察事之明、执法之公,您一见他写的这张纸条,必然会接见他。’” 杨宪一听,不禁“扑哧”一声笑了:“这青年书生也真是有趣,削尖了脑袋偏要找您刘老先生的‘门路’,可笑可笑!” 刘基微一沉吟,接过那张纸条,然后又向杨宪招了招手道:“你且过来,大家一起看一看他到底写的是何内容,为何他就那般肯定老夫一见他写的这纸条必定会接见他?” 杨宪淡淡地笑着,走近过来,和刘基一齐向那纸条上看去,却见那上面写着这样一番话: 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像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只可惜,昔日暴元之秽政,复又见于今日之大明圣朝,岂不令人扼腕痛心也?! 杨宪读罢感到又惊又怒,立时失声叱道:“这书生好大胆!竟敢出言不逊,亵渎我大明圣朝!快快让人把他拿下!” 却见刘基仍是低头静静地看着那纸条上的话若有所思,半晌也没作声。那书生以刘基所著的文章《卖柑者言》反讽于他,确实令刘基心念一动。他忽然抬起头来,深深地向着府门方向望了片刻,方才摆了摆手,止住了杨宪的怒叱之声。杨宪一副怒气难平的样子,气呼呼地看着他说:“哎呀,刘先生,这书生的话尖刻得很,真亏了您还这么沉得住气。” “杨大人暂且息怒。你还别说,他不写这段话倒也罢了,今天他写了这段话,老夫倒还真想见他一见了!”刘基静静地看着杨宪,淡淡说道,“古语说得好:‘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这书生敢出此非常之语,必是见了非常之事方才有感而发。刘德,且去请他进府来见,老夫倒要看看他究竟所为何事而来。” 说罢,他语气顿了一顿,又盯着杨宪愤愤不平的表情,慢慢说道:“若是查实了他确为信口雌黄、谤讪朝政,再议他的罪过也不迟。” 见状,杨宪也沉着脸点了个头。刘德见状,急忙应声而去。 大明王朝建立的前77天,朱元璋北伐元朝残余势力,太子朱标留守首都南京应天府。 殊不知此时的南京,暗流正在涌动。以天下大旱为背景、李善长侄子李彬贪污被抓为导火索,一场围绕着朱元璋、李善长、胡惟庸、刘伯温四人的暗战打响,诸党派在这件事上展开了艰辛复杂的角力。 在驱破胡虏、消弭天灾、肃清纲纪等三大难题猝然齐袭而至之际,四人各自展现出他们的刚正、权谋、凶狠一面,一件小事骤然成了大明朝建立之初的最大案件。 到底是谁搅浑了一切,这件贪污案背后隐藏着哪些秘密?刘伯温为何会在案件结束11天后辞官回家?胡惟庸和李善长真的是因为“胡惟庸案”而死吗? 一切的秘密都在这77天之内!

大明王朝建立的前77天,朱元璋北伐元朝残余势力,太子朱标留守首都南京应天府。 殊不知此时的南京,暗流正在涌动。以天下大旱为背景、李善长侄子李彬贪污被抓为导火索,一场围绕着朱元璋、李善长、胡惟庸、刘伯温四人的暗战打响,诸党派在这件事上展开了艰辛复杂的角力。 在驱破胡虏、消弭天灾、肃清纲纪等三大难题猝然齐袭而至之际,四人各自展现出他们的刚正、权谋、凶狠一面,一件小事骤然成了大明朝建立之初的最大案件。 到底是谁搅浑了一切,这件贪污案背后隐藏着哪些秘密?刘伯温为何会在案件结束11天后辞官回家?胡惟庸和李善长真的是因为“胡惟庸案”而死吗? 一切的秘密都在这77天之内!

书籍目录

楔 子 / 001

01 大案!姚广孝和盘托出明初最大案 / 009

“小生岂敢在这等案件上撒谎?他们做的这些贪赃枉法之事,是小生的知交好友、长洲县的县衙主簿穆兴平知道后才告诉小生的。”姚广孝从衣袖中取出一卷状纸,向刘基递过来,“这份状纸里附有穆兴平的证词,他把整个事情的经过写得很详细……而且,韩复礼的儿子韩通根本就不通文墨,愚钝无比——先生可以将他找来一审便可辨清真伪虚实!”

02 抓人!李彬、吴泽与韩复礼的末日 / 027

夏辉越听表情越是严峻。只听他“砰”地一掌将茶几重重一拍:“你这奸商!到了此时此刻,居然还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此明目张胆地向本朝监察御史行贿收买!这是何等令人发指!还不速速随我等进京交代你行贿买官之罪行!”

03 不欺暗室,让上门求情者自己下定决心 / 041

在经过书房门口之时,李善长心神恍惚,脚下的鞋子一下碰到门槛上,弄得他一个趔趄。刘基急忙上前伸手将他扶住。李善长站定身形,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眼神中有些复杂。随后,他嘴唇抽动了几下,终究没能吐出什么字来。最后,他“唉”了一声,扭头便去了。

04 逼宫!无所不用其极的李善长 / 075

“下官认为,这刘中丞拒不接受您这一番好意也就罢了——竟还代替中书省和太子殿下自作主张,要求把一块那么贵重的‘ 鸡血玛瑙’转赐给徐达元帅去卖自己的人情,这也太过分了!”胡惟庸一句接着一句层层紧逼地说道,“他本是一个文臣,却企图笼络征伐在外的武将——这难道不是在为他自己谋取更大的权位而拉帮结派吗?徐达元帅也是我们的淮西同乡啊!刘中丞这是在挖我们淮西人的‘墙脚’啊!”

05 没死?!黑面判官看着办 / 101

“陛下也为难呐!”刘基深深一叹。接着抬头望向北边的天空,悠悠说道:“前方战事正紧,能够及时为北伐大军供粮供饷才是头等大事啊!这样看来,三军安危实是系于中书省与李善长之手!陛下在此关头岂会因小失大,为了一个区区的李彬而激怒李善长?他写这道手诏,也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06 朱元璋家训:该正时要正,该邪时就邪 / 125

朱元璋捋了捋自己颌下的美髯,终于露出许久以来难得一见的笑容:“父皇今晚就和你说一些心里话吧:你大哥什么都好,就是太正太直,像个温良谦恭的‘周公’,不像一个大刀阔斧的‘汉武帝’。我们帝王之家的人,心性之中本是正邪混杂,该正时才正,该邪时就邪啊!要用正来亲任忠良,要用邪来制服奸恶,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帝王之道啊!你可明白?”

07 悬而不决,只待秋后算总账 / 149

刘基微一沉吟,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这番话,他悠然说道:“近来老夫静夜深思,觉得陛下当年那首《咏菊》之诗写得极佳:‘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老夫每一次诵念,都会从此诗之中汲取到陛下那丰沛洋溢的刚正雄远之英气而变得无比振奋起来……”他这话一出,朱棣顿时就会意了。

08 策反!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 165

“胡大人今日这般礼待高某,倒是令高某深感惶恐了。”高正贤连连推辞,不敢入席落座,“高某谢过胡大人盛情款待。只是高某当不起胡大人的美意,就此告辞……”其实高正贤心底清楚,目前中书省与御史台为了李彬一案,早已势如水火。而身为中书省首席副官的胡惟庸居然来宴请自己……这一席酒宴,是无论如何也要推掉的了。

09 舍近求远,解后顾之忧 / 187

“还是大表兄深明大义、通晓大局!你且附耳过来……”朱棣趋身上前和李文忠交头耳语了半晌后,方才将紧紧捏着的右拳如铁锤般从半空中往下重重一砸,“所以,大表兄,咱们只有在这前线好好帮父皇和刘先生打赢了这一场‘黄河峡口’之役,才能帮助他们在后方摆脱掣肘、顺利执法!”

10 君臣无猜,上下才能相安 / 213

“孩儿呀,你细细思考一下,以七战七捷、驱除匈奴而威震四海的卫青大将军,为何竟在汉武大帝刘彻面前以‘和柔自媚’?他的‘和柔自媚’,又换来了什么?同样,我们来看气吞山河、名扬塞外的岳飞大元帅——他是‘刚锐果毅、不屈于上’的楷模。然而,他的‘刚锐果毅、不屈于上’又换来了什么?”

11 朱元璋说得越客气,对大臣越是疏远 / 233

朱元璋忽然对李善长这般客气,却令朝中大臣个个惊疑不定。刘基目光一敛,眸中不禁掠过一丝沉痛之色。他凭着自己对朱元璋为人处世风格的了解,已然读懂朱元璋此刻在口头上对李善长越是说得客气,心底就对李善长越是疏远。

12 南辕北辙,君臣走的不是一条道 / 269

朱元璋的思维视角的确和他所有的臣子都迥然不同。在他心中,维护朝廷的权力平衡格局也罢、维护《大明律》的权威也罢,其最终目的也只是为了维护大明的江山始终姓朱。他想将《大明律》执行到位,即一刀斩了李彬,但又害怕激怒李善长和“淮西党”,引起他们对北伐大军的掣肘,于是便采用了推脱的态度来应付此案。

13 自贬离京,人去政才能兴 / 287

他深深地探测到了朱元璋内心深处的想法。这次在李彬一案上,刘基大出风头、威名远扬,早已触发了朱元璋心底的深深猜忌。刘基审时度势,意识到自己必须及时抽身离职而去,让朱元璋接过手来在将来推行《大明律》的过程中树立起他“嫉贪如仇,爱民如子”的英主贤君的光辉形象!他相信,以朱元璋的刚明果毅、杀伐决断之材,只要谨遵《大明律》就一定会开创出华夏历史上最为清廉的一代盛世!

14 阳谋为上:德胜于智,义胜于谋 / 313

刘基也是悠悠一叹:“你既然已懂得了‘德胜于智,义胜于谋’这个道理,也确是难得了。许多谋略之士,沾沾自喜于自己如蜂蜇人、如犬吠日般的微末智谋,虽一时侥幸成功,却终不能功德圆满,其弊正在于此!还望姚公子日后念念以济世安民为本,若逢治乱之机,一展宏图,镇奸辅国!”

15 尾 声 / 345

后 记 /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