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畜兴旺
作者简介
朱振藩,台湾食家、作家,亚洲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有“食圣”“现代食神”“台湾美味鉴赏家”等封号。 原籍江苏靖江,生于基隆,是宋代大儒朱熹的第二十一世孙。 平生雅好文史,尤醉心于美酒佳肴,以“爱吃、能吃、敢吃、懂吃”著称。品过五万道菜、千种美酒,设计了红楼梦宴、张大千宴、随园食单宴。 涉猎极广,在多家报刊开有专栏。已出版《美食家菜单》《饕掏不绝》《味兼南北》《痴酒》等四十余部著作。
内容简介
夜半最思烤羊肉 夜半腹饥,辗转难眠,应是人生的苦事之一。这时候,如有一顿好味,可以一觉睡到天明,肯定是美事一桩。由此看来,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贵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何其有幸!只要他夜半不嗛(即肚子饿),他那被后世尊为“厨神”的厨子易牙,就会使出浑身解数,“煎熬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让他食之而饱,才心满意足地睡上一觉,“至旦不觉”。然而,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见得个个有此福分。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恭俭仁恕,出于天性”的宋仁宗了。 据魏泰《东轩笔录》记载:“(仁宗)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取索?’仁宗曰:‘比闻禁中每有取索,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害物多矣。’”他为了“恐膳夫自此戕贼物命,以备不时之需”(见《宋史?仁宗本纪》),宁可自己肚子饿,也不肯破例吃个夜宵,尤其是自己爱吃的烧羊肉,怕从此成为惯例。这种仁民爱物的精神,确实令人佩服,难怪正史会记上一笔。 宋人最爱食羊肉 以“天性仁孝宽裕,喜愠不形于色”著称的宋仁宗,本名赵祯。《宋史》对他的评价极高,指出:“《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不过,他在位期间,宫中食羊数量惊人,以致一日宰杀二百八十只,一年需用十余万只,这些羊多数是从陕西等外地运送至汴京的。仁宗驾崩后,皇家为他举办丧事,竟将京师的存羊杀尽,可见他如不稍加裁抑,杀羊之数必更可观。只是宋人何以特别嗜食羊肉,倒亦有迹可循,不全为无的放矢。 原来猪肉在饮食上的地位,自魏晋南北朝之后,不仅大不如前,反而直线下降,上至天子,下到公卿百姓,无不以吃羊肉为贵,推敲其中原因,应与当时的本草学者对其没有好评有关。 例如《名医别录》记载:“凡猪肉,味苦,主闭血脉,弱筋骨,虚人肌,不可久食。”唐代名医孙思邈亦认为:“不可久食,令人少子精,发宿病;豚(即小猪)肉……久食,令人遍体筋肉碎痛乏气。”另,讲究以兽肉作补的韩懋则说:“凡肉有补,惟猪肉无补。”且一代宗师陶弘景亦云:“猪为用最多,惟肉不可多食。”其中,又以撰写《食疗本草》的孟诜所持的看法,最具杀伤力。其表示:“久食杀药,动风发疾。”正因他们一连串的批评,于是到了宋代,不论宫廷民间,对猪全无好感,以致“御厨不登彘(猪的别称)肉”(见《后山谈丛》),“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见周紫芝《竹坡诗话》)。另,根据统计,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御厨共支用羊肉十多万公斤,猪肉仅用两千多公斤,比率约为五十比一,足见两者落差极大,比例悬殊。 其实宋人爱羊,从徐铉受命重加校订《说文解字》,中有“羊大则美”之语,即见端倪。在时势所趋下,皇上赐宴以羊肉为大菜,臣下进筵给皇上,自然也是如此。羊肉成为官场主菜,即使官员的俸禄中,亦有“食料羊”一项,算是特加的赐物(相当于后世之配给)。尤奇的是,御厨每年都承办赏赐群臣烧羊的事务,为宋朝所仅有。准此以观,在尚书省所属的膳部,其下设“牛羊司”,掌管饲养羔羊等,以备御膳之用,也就理所当然。 羊肉在北宋的肉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宰相吕大防曾上奏哲宗道:“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见《续资治通鉴长编》)故其历朝皇帝,笃守着祖宗家法,到了南宋时期,仍以食羊肉为主,首都临安的食羊,多来自两浙等地,由船只装运到都中,以备各方之用。 至于宋仁宗夜半思食的烧羊,其原始之面貌,解读却有不同。照袁枚在《随园食单?杂牲单》“烧羊肉”一节的看法,乃“羊肉切大块,重五、七斤者,铁叉火上烧之”,因“味果甘脆”,故“惹宋仁宗夜半之思也”。显然认为是切成大块肉叉烤。今人周三金编撰的《中国历代御膳大观》则异于是,认为北京羊肉床子所卖的烧羊肉,才是其正韵。如纯就菜名观之,自当以后者为是。 出入古今,以六畜肉品为美食骨架,考究国人吃肉之简史 一本有系统的论述,也是肉类食物的总整理 品读历史人物与美味佳肴之间的轶闻典故 了解近百道菜肴的烹制要点与特色 领略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人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