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精)
作者简介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美国著名女作家。1931年生于俄亥俄州,曾在兰登书屋担任高级编辑,后赴普林斯顿大学等校任教。代表作有《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爱》《恩惠》等,囊括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全美书评家协会奖三项美国最重要的图书大奖,并有多部作品入选“《纽约时报》年度图书”“《卫报》1000本必读书”。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一百二十四号充斥着恶意。充斥着一个婴儿的怨 毒。房子里的 女人们清楚,孩子们也清楚。多年以来,每个人都以 各自的方式忍 受着这恶意,可是到了一八七三年,塞丝和女儿丹芙 成了它仅存的 受害者。祖母贝比·萨格斯已经去世,两个儿子,霍 华德和巴格勒, 在他们十三岁那年离家出走了——当时,镜子一照就 碎(那是让巴 格勒逃跑的信号);蛋糕上出现了两个小手印(这个 则马上把霍华德 逼出了家门)。两个男孩谁也没有等着往下看:又有 一锅鹰嘴豆堆在 地板上冒着热气;苏打饼干被捻成碎末,沿门槛撒成 一道线。他们 也没有再等一个间歇期,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风 平浪静。没有。 他们当即逃之天天——就在这座凶宅向他们分别施以 不能再次忍受 和目睹的侮辱的时刻。在两个月之内,在残冬,相继 离开他们的祖 母贝比。萨格斯,母亲塞丝,还有小妹妹丹芙,把她 们留在蓝石路上 这所灰白两色的房子里。当时它还没有门牌号,因为 辛辛那提还没 扩展到那儿呢。事实上,当兄弟俩一个接一个地把被 子里的棉絮塞 进帽子、抓起鞋子,偷偷逃离这所房子用来试探他们 的活生生的恶 意时,俄亥俄独立成州也不过七十年光景。 贝比·萨格斯连头都没抬。她是在病榻上听见他 们离去的,但这 并非她躺着一动不动的缘故。对她来说,孙子们花了 这么长时间才 认识到蓝石路上这所房子的与众不同,倒真是不可思 议。悬在生活 的龌龊与死者的刻毒之间,她对生或死都提不起兴致 ,更不用说两 个出逃的孩子的恐惧心理了。她的过去跟她的现在一 样——难以忍 受。既然她认识到死亡偏偏不是遗忘,她便用残余的 一点精力来玩 味色彩。 “给我来点儿淡紫,要是你有的话。要是没有, 就粉红吧。” 塞丝就用一切来满足她,从布料到自己的舌头。 如果你对色彩 有所奢望,那么俄亥俄的冬天就尤其不堪忍受。只有 天空有戏可唱, 要把辛辛那提的地平线算作生活的主要乐趣,那简直 是乱弹琴。于是, 塞丝和女儿丹芙为她做了她们力所能及、而且为房子 所允许的一切。 她们一起针对那里的暴行进行了一场敷衍塞责的斗争 ;同倒扣的泔水 桶、屁股上挨的巴掌,以及阵阵的酸气作斗争。因为 她们就像知道 光的来源一样明晓这些暴行的来源。 兄弟俩出走不久,贝比·萨格斯就去世了,无论 对他们的还是她 自己的离去都兴味索然。随即,塞丝和丹芙决定召唤 那个百般折磨 她们的鬼魂,以结束这场迫害。也许来一次对话、交 换一下看法什 么的会管用,她们想。于是她们手拉着手,说道:“ 来吧。来吧。你 干脆出来吧。” 碗柜向前进了一步,可是别的东西都没动。 “肯定是贝比奶奶在拦它。”丹芙说。她十岁了 ,仍然在为贝比· 萨格斯的去世而生她的气。 塞丝睁开眼睛。“我不信。”她说。 ”那它怎么不出来?” “你忘了它有多小,”妈妈说,“她死的时候还 不到两岁呢。小得 还不懂事。小得话都说不了几句。” “也许她不愿意懂事。”丹芙道。 “也许吧。但只要她出来,我就会对她讲清楚。 ”塞丝放开女儿 的手,两人一齐把碗柜推回墙边。门外,一个车夫把 马抽打得飞跑 起来——当地居民路过一百二十四号时都觉得有这必 要。 “这么小的小孩,魔法可真够厉害的。”丹芙说 。 “不比我对她的爱更厉害。”塞丝答道,于是, 那情景登时重现。 那些未经雕凿的墓石凉意沁人;那一块,她挑出来踮 着脚靠上去,双 膝像所有墓穴一样敞开。它像指甲一样粉红,遍布晶 亮的颗粒。十 分钟,他说。你出十分钟我就免费给你刻。 七个字母。十分钟。再出十分钟她也能得到“亲 爱的”么?她没 想到去问他,而这种可能至今仍困扰着她——就是说 ,付出二十分 钟,或者半个小时,她就能让他在她的宝贝的墓碑上 把整句话都刻上, 刻上她在葬礼上听见牧师说的每个字(当然,也只有 那么几个字值 得一说):亲爱的宠儿。但是她得到和解决的,是关 键的那个词。她 以为那应该足够了:在墓石中间与刻字工交媾,他的 小儿子在一旁观 看着,脸上的愤怒那么苍老,欲望又如此新鲜。那当 然应该足够了。 再有一个牧师、一个废奴主义者和一座人人嫌恶她的 城市,那也足 以回答了。 只想着自己灵魂的安宁,她忘记了另一个灵魂: 她的宝贝女儿的 亡灵。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婴儿会心怀这么多的愤懑 ?在石头中间,……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