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万年历全书(超值金版)

中华万年历全书(超值金版)
作者: 雅瑟
出版社: 新世界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中华万年历全书(超值金版)
ISBN: 978751042272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朔望两弦与“潮汐” 潮汐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代称白天的潮为“潮”,晚上的称为“汐”,合称为“潮汐”,它的发生和太阳、月球都有关系,也和我国传统农历对应。   在农历每月的初一即朔点时刻,太阳和月球在地球的一侧,所以就有了最大的引潮力,所以会引起“大潮”,在农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附近,太阳和月亮在地球的两侧,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你推我拉也会引起“大潮”;在月相为上弦和下弦时,即农历的初八和二十三时,太阳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互相抵消了一部分,所以就发生了“小潮”,故农谚中有“初一十五涨大潮,初八二十三到处见海滩”之说。   太阳距离地球的距离是与月亮距离的389倍,因而就对地球的引力而言,月亮引潮力是太阳引潮力的2.25倍。所以,潮汐现象是月亮起主导作用,但也不能忽略太阳的影响。在天体运动过程中,月亮、地球和太阳形成直角时,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相互抵消了一部分,海面的涨落差距很小,这就是小潮;当太阳、月亮和地球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亮引潮力和太阳的引潮力齐心合力,引潮力就大,这就是大潮。每年春分和秋分的季节,地球离太阳最近,加上月亮的力量,就形成特大潮。闻名于世的钱塘江大潮,就发生在秋分时节。   由于月球和太阳运动的复杂性,大潮可能有时推迟一天或几天,一太阴日间的高潮也往往落后于月球上中天或下中天时刻一小时或几小时,有的地方一太阴日就发生一次潮汐。   中国古代人早就发现月亮的运行与地球的潮汐有密切关系。例如东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便指出了潮汐和月亮的依赖关系,他说海潮“随月盛衰”。唐宝应和大历年间(762-779),窦叔蒙在《海涛志》一文中也指出:“月与海相推,海与月相期”“盈於朔望,……虚於上下弦”。地球有70%的地表是海洋,人体里也有70%的成分是液体。显然,古代的人们早就发现潮汐的作用不只影响地球,同时也影响着人体。   两弦与地震的关系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大地震,这一天恰好是上弦月(农历四月初八)。这天,上弦时刻出现在中午11时47分。上弦时,太阳、地球和月球排列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球的角度恰好等于90°,上弦这天,有来自两个不同方向的引潮力对地球施加影响。   汶川大地震时刻恰好出现在太阳、月球和地球3个天体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在平时,月球与太阳和地球的运行不是处于同一个平面,而是有一个5。多的夹角。当3个天体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可能对地球地壳的某些板块产生特殊的或共振的影响。   汶川大地震前夕,月球和太阳位于同一条纬线上。5月11日,太阳位于天空北纬18°,而月亮由北往南掠过北纬18°。也就是说,5月11日有一瞬间,太阳和月球位于同一条纬线(北纬18°)上。日月两天体位于天空同一条纬线上,这种合力可能对地球的地震起引发作用。   历史上有些大地震也发生在上弦或下弦的前后,如《明孝宗实录》弘治十四年二月:“四川汶川县初八日地震,至日,复震,俱有声如雷。”里氏9.1级的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发生在1957年3月9日(农历二月初八),这天恰好是上弦;里氏8.8级的南美洲厄瓜多尔大地震,发生在1906年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七),次日为上弦;里氏8级的我国甘肃古浪大地震,发生在1927年5月23日(农历四月廿三),次日为下弦;里氏7.3级的我国辽宁海城大地震,发生在1975年2月4日(农历十二月廿四),2月3日为下弦。   朔望节律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朔望月节律,又叫月亮的盈亏节律,指月亮完成一次盈亏变化的自然现象,其周期是29.5天。月亮的盈亏变化与人类(包括其他动物)的生理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素问·八正神明论》云:“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泄,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月亮初生的时候,人的血气随月新生,卫气亦随之畅行;月亮正圆的时候,人的血气充实,肌肉坚实饱满;月黑无光的时候,人的肌肉减瘦,经络空虚,卫气不足,形骸独居。所以要顺应天时而调和气血。因此说,气候太寒了,不要行针刺;气候暖了,不要错过针刺时机;月初生的时候,不要用泄法;月正圆的时候,不要用补法;月黑无光的时候,就不要进行治疗。这就叫做能够顺应天时而调养血气。按照天时推移的次序,结合月亮的盈亏变化,来确定人身血气盛衰情况,并聚精会神地等待治疗的最好时机。   月亮对人体的影响比较强烈。当月亮作用于地球的海潮的同时也同样作用于人类,造成人体的“生物高潮”和“生物低潮”。满月的时候海潮盛大,人的生物潮处于高峰,这时人的头部和胸部的电位差较大,人的气血精神充实,体重增加,情绪高涨。当月亮隐没,海潮衰弱,人的气血也就显出了不足,处于了“生物低潮”。   此外,我国古代《黄帝内经》中也有人与月亮的关系的论述。   《灵枢·岁露论》里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至其月廓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   《周易·参同契》:“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燕双明,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讫,曲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朋。”《洗髓经》:“朔望及两弦,二分并二至。子午守静功,卯酉乾沐浴。”意思是,每个月注意把握月亮的盈、亏、上弦、下弦这四天,每年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天,以及每天的子、午、卯、酉四时。   这些论述均指出了人与天地自然相应(天人感应),人体的阴阳消长变化与天地自然保持同步,如是则二者相应而相合,达到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