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长春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13.90
折扣购买: 杨善洲故事
ISBN: 9787544520904
穷人穷名 1927年1月4*,滇西保山县姚关大柳水村一户杨 姓人家的茅屋里,传出一声声婴儿的啼哭。 大柳水是一条陡峭的山沟,沟里流水潺潺,沟边 柳树依依。清晨或黄昏,沿沟而建的村子炊烟袅袅, 就像藏在深山中的世外桃源。 其实这个地方很穷,全村*大多数人家住的是茅 屋。过去人们说穷,总爱用这句话来形容:上无片瓦 ,下无立锥之地。刚添丁增口的杨家虽然有一间茅屋 安身,但却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靠给人帮工度*, 当时称之为“佃户”。 再穷的人家,*子也要**天过。这一大家子好 不容易生了个男孩,爷爷高兴得不得了,给刚降生的 孙子取名叫黑蛮儿。 “黑蛮儿”是云南土话。被他方人称为南蛮子的 云南人认为,黑是粗壮,蛮是有力气。穷人家的孩子 长得又黑又壮又有力气就够了。 那个年代缺医少药,不管穷人还是富人,生一个 孩子难,长大就*难,杨家之前就夭折了两男两女。 长辈们决定,按照当地的习俗,给黑蛮儿拜祭一个干 爹,即打一个干亲家。 打干亲家也讲门当户对。挑来选去,找到邻近的 一户赶马人家。登门说明来意,赶马人爽快地答应了 ,但一时想不起来该给干儿子取个什么名字。苦想好 一阵,他瞟到了小院里的拴马桩,立了几十年岿然不 动,灵机一动说:“我干儿子就叫马桩吧!” 黑蛮儿改名叫马桩,平安地度过了早夭的年月, 下边又添了一个妹妹。 马桩**天长大,五六岁时就开始帮助父母干活 ,重的做不了,就做轻的。春天山上的野菜发出嫩芽 ,马桩提个小竹篮,跟着母亲到山上采野菜。到了七 八岁时,他带着大妹、二妹上山,天蒙蒙亮出门,傍 黑回来。采回的野菜,母亲挑选出嫩的、好的背到姚 关街子上卖,换回一点儿米或面,孬的留下自家吃。 马桩九岁那年,爷爷突然心血来潮,对马桩说: “孙子,明天送你去读书。” 听到能去读书,马桩心里好不高兴。村里能读书 的人凤毛麟角,爷爷和父母认为,再穷,也要让马桩 去读私塾,只有识文断字才有可能出人头地。 大柳水村办不起私塾,私塾在两三公里外的大寨 ,由三个学董人股创办,读书的人家交学费凑份子弥 补不足。 马桩跟着父亲到了私塾,先生杨大才问:“叫什 么名字?” 父亲回答:“马桩。” 先生问:“你姓马?” 父亲说:“不姓马,姓杨。” 先生奇怪了,说:“姓杨?小孩儿怎么叫马桩? ” 父亲解释说:“是干爹给取的。” 先生说:“孩子还没有取大名?” 父亲说:“没文化,取不来,请先生给取一个。 ” 与先生同姓,难说五百年前还是一家人。先生想 了想,说:“叫杨善洲吧!”接着又补充说:“善良 的善,有三点水的洲。木易杨,要有水才行。” 黑蛮儿从此有了学名:杨善洲。 穷人家的孩子能进私塾读书,都想好好读。可私 塾不是正规的国民教育,读的还是《三字经》、《百 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老章书”。 九岁的杨善洲跟着先生,一笔一画写字,一板一拍诵 读。认真学习的习惯,影响了他的一生。 如饥似渴读书的杨善洲读了一年,私塾因资金短 缺而倒闭。刚迈进11岁门槛的杨善洲回到家,放下书 包,去给田主家放牛。 满山遍野的奔走,使杨善洲遗忘了辍学的不快。 13岁那年,疼爱孙子的爷爷突然撒手西去,父亲与两 个叔叔分了家,杨善洲顶替父亲给田主看守山林和放 牧。 穷人家的孩子如山中的野*长得茂盛,十四五岁 就算大小伙子了,但另一个烦恼也随之而来——当兵 。 当时流行一句话:“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没人愿意当兵,就“抽壮丁”,三丁抽一,五丁抽 二。富人家抽不着,穷人家怕抽着,就想方设法躲。 再抽不着,保甲长们就开始抓,独生儿子也不例外。 为了逃避抓兵,有的小伙**脚手,有的装聋作哑、 装疯卖傻。 杨善洲是独生子,如果被抓当兵,杨家的香火就 有断*的危险。母亲**到晚提心吊胆,只要几天不 见儿子的面,就以为是被抓走了,天天站在村口张望 。天黑还不见儿子,就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偷偷地哭。 **,嫁到山里的小姑子悄悄回来,将嫂子拉到 僻静处,小声说:“嫂子,马桩躲在我家里,你快回 家吧!” 得知儿子躲在姑妈家里,母亲破涕为笑。 姑妈回家对杨善洲说了这事,杨善洲的眼泪直往 心里落。 谁都知道,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往后怎么 办?一家人惶惶不可终*。一件猝然发生的事使杨善 洲虽然不用再东躲**了,但却过早地品尝了血与火 的生死抉择。 P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