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上不说的历史(2最熟悉的陌生人)

课本上不说的历史(2最熟悉的陌生人)
作者: 李远江
出版社: 中国青年
原售价: 40.00
折扣价: 26.00
折扣购买: 课本上不说的历史(2最熟悉的陌生人)
ISBN: 978751531841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上东山 县中在东山 “东山”,如同“西湖”一样,是一个没有多少 “技术含量”的地名。九 州之内,“东山”必多矣。比如说,苏轼就曾在赤壁 之下吟道:“少焉,月出 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不过,在本文中 ,在南京人民尤其是江宁 区人民的心目中,“东山”却是唯一的。它是位于南 京主城以南的“东山镇”, 江宁区政府所在地。这个东山镇之所以得名,乃是源 于一个历史故事:东晋太 傅谢安隐会稽东山,在金陵南郊的土山上建别墅。就 是在这个东山别墅里,谢 安与谢玄运筹帷幄,取得了著名的淝水之战的胜利。 此后,这座土山便被称作“东 山”,一个小城镇也慢慢地在它脚下发展起来。 至于我要在这里记述的“上东山”的故事,要从 1983年的初秋说起…… 开学了,琴子跟着挑着行李担子的爸爸,告别妈 妈和弟弟、妹妹,踏上了 由横溪开往东山的班车。公交车在石子路上前行,每 一分每一秒都在颠簸,车 上的所有人都昏昏欲睡,琴子也不例外,她把手搭在 窗框上,望着家乡的田垄 村舍从窗前掠过,心里在想:“东山”是个什么样的 地方? 售票员每隔一段路就报站,一路上琴子听到了许 多陌生的地名。终于,她 听到了这个地名:“东善桥到了,有没有要下车的? ” “东善桥?”琴子立马站起来,推推身旁正在打 瞌睡的爸爸,“爸,快起来, ‘东山’到了!” 车上醒着的乘客听了这话,先是一愣,然后都忍 不住笑了。有位叔叔拍拍 琴子:“小姑娘,这是东善桥,东山是要坐到底站的 ,还有一段路呢。”琴子 看看周围笑吟吟望着她的大人们,脸一下子涨红了, 坐回位子上,心里埋怨起 爸爸来:“你怎么不早说坐到底站就是东山呢?” 琴子的大名叫张霞,村子上的人都叫她琴子,她 是江宁县(现更名为江宁 区)横溪乡(现更名为横溪街道)横溪大队(现更名为横 溪村)谷村张家荣的 大女儿。这一年,她考上了江宁县中,对于这一人生 重大关口,她的脑子里用 她自己的话说是“稀里糊涂”的。中考结束,她的自 我感觉就不是很好,考试 结果也正如她所料,没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然 而,她到底是考上了县中, 从同村长辈们与自己妈妈的谈话中,她听见了这样的 说法:“你家琴子就要跳 出农门了……”什么叫“跳出农门”,她好像有点懂 ,又有点不懂,因为横溪 中学的老师给毕业班的学生讲过,最优秀的初中生是 能够考上中专或是县中的, 前者能够转户口、吃“红本子”,后者则很有可能考 上大学——他们都跳出了“农 门”。可是“跳出农门”意味着什么呢?越想越浑… … 还有,县中在哪儿呢?有人说它在“东山镇”, 有人说它在“东山城”。 东山城?不是只有一个南京城吗?东山城是从哪里冒 出来的?“城”难道还不 只有一个?这些,自然也是越想越浑了。 东山厂多 1987年,虚岁16岁的张金芳初中毕业了,她来到 东山找工作。这是她第 二次上东山,第一次上东山是三年前,那时她的大姐 到江宁县中读书,她和爸 爸妈妈一起去看过姐姐。在那之前,她从没到过东山 ,也没听说过——哦,不, 好几年前,弟弟庭义发了高烧,曾经去东山的县医院 看病,有这么回事。总之, 金芳对东山知之甚少。过去村子上的大人的确不怎么 说起这个县城,讲到城市, 无人不知的是南京城。每家每户要买些油盐酱醋、锅 碗瓢盆什么的,会在横溪 街上搞定;如果要买“三大件”什么的稀罕货,就得 到南京城去,像大姐的眼 镜就是在南京排了好长的队才配到的。至于东山,除 了县医院之外,似乎和村 子里的人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也有例外,像金芳的爸爸张家荣,因为一直是生 产队里的农技干部,就曾 经在东山的农校上过农业课,也曾经到东山参加过一 些会议。当年在县中门前, 爸爸就指着脚下的马路对金芳说:“这条路叫‘一马 路’,以前是石子路,现 在已经是柏油路了。土山脚下、一马路两边这一带是 东山最热闹的地方。”爸 爸还指给她看一栋很高的楼,有七八层高,告诉她: 那是整个江宁县最高的房 子,叫作“腾江大厦”。 “腾江”,腾飞的江宁。从上次来县中看大姐到 这一次的三年里,一马路 两边好像有了挺大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农田变 少了,房子变多了。江宁 腾飞了吗?金芳不能确定。她能确定的是,在人们的 交谈中,“东山”这个地 名是越来越容易听到了,大家都觉得东山的厂很多, 在她的同龄人或更年长的 人当中,留在村子里继续种地的人少,去外面闯荡、 打工的人多,而离家打工 的主要目的地就是东山。为什么打工的首选目的地不 是南京呢?这也很容易理 解。南京太大了,一个乡下人,两眼一抹黑,也不知 道该到哪里找活儿干。更 重要的是,在像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厂都是国有的 ,它们首先要满足城里人 的就业需要,一个农村人很难在那里落脚,就是落了 脚也永远做不了“正式工”, 或者叫“合同工”。 东山就不一样了,金芳听长辈们说,自从“分田 到户”以后,东山逐渐兴 起了很多镇里办的集体厂,做些机械、服装、鞋帽这 样的小东西。东山很小, 拿东山“红本子”户口的人总共也没多少,所以这些 厂都面向整个江宁县招工。 一个农村人到这种厂里打工,是按日计工资的,保险 、养老金一样都没有,叫 作“临时工”,或者叫“农民工”。但是,既然大家 都是农民工,也没有谁会 看不起你,而且这些集体厂都挺红火的,收入也不低 ,比种地是强多了。 在和金芳差不多大的姑娘、小伙儿中间,去东山 找活儿干的人真是太多了。 而金芳又是从小体弱多病,爸爸妈妈都觉得她不适合 种田,也支持她去东山打 工。于是,她坐上摇摇晃晃的班车,来到了东山。 P8-10

  偷渡澳门的少女,   血战越南的青年,   替哥哥挨斗的弟弟,   因戏文蒙冤的曲艺家,   援建坦赞的工程师,   被鬼子救起的战地护士,   ……   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家人吗?   摩挲老相册,让黑白的家族记忆有了色彩。   48篇获奖佳作+49段精彩语句摘录,全民口述史写作热潮第二波!   家长和孩子共同守护的家族记忆,老师和同学共同探寻的国家历史!   找回遗忘的家国记忆,所有家庭应当为孩子举行的成年礼!

书籍目录

001 序一 捡拾大历史抛下的底层记忆|任志强
 序二 寻找历史的认知|徐庆全
奋 斗
 陈彰宁 上东山
 钟晓晴 追求幸福的人
 田芳宁 我爷爷的奋斗史
 张卓君 沂蒙山的儿子
 陈林丹 用小水电打造幸福家园
 徐 彬 我家住房和生活的变迁
 陈佳芊 坎坷人生,不甘平庸——追忆曾祖父的如梦浮生
 大家都来聊家史
战 火
 王婷娴 那段青春里的夜行歌
 辛钰菲 人性,超越国界闪烁着光辉——记一段不一样的中日历史
 钱智坚 伯爷的战争
 吕 政 一心报国的老兵
 温勇辉 这是一种抹不去的伤痕
 王雨婷 乱世中的抉择
 大家都来聊家史
青 春
 刘 丹 电影——岁月的留声机
 谭小炫 我的知青岁月——大姑妈的口述史
 陈丽莎 站在精英教育金字塔底层的孩子们
 陆梦婷 爷爷奶奶的知青事——我不曾知道的历史
 曲 越 那些年,父亲用过的名字
 成施晓 时光踩过的路
 杨可欣 时间的味道
 周子琪 开往春天的列车——爷爷的足迹
 大家都来聊家史
漂 泊
 高 明 为了牵着你的手
 邢珂嘉 飘
 邓云溪 烽火余生
 李俊娴 伊人走过——记姥姥经历的历史
 吴 懿 被饥饿笼罩的一生——大时代下外婆的命运
 陈艺灵 被一场水灾改写的历史
 李钰姗 “支内”二三事
 胡怡雯 所谓人生
 杨玉超 回到生根的黄土
 励洲蓬 在风雨飘摇中踽踽前行
 大家都来聊家史
画 像
 邓 丹 永远的追忆——我的曾祖母
 施沛然 爷爷的“官”道
 冯宝枢 人生非戏——伯公的风雨岁月
 徐一丁 三舅公的“右派”人生
 夏文璐 我的外公和山东曲艺
 贾斯琪 曾外祖母坎坷的一生
 彭 竞 赠与我太阳的烛火
 陈周颖 岁月无声,人世有言——还原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陈君仪 那个带领我们走过风风雨雨的人
 大家都来聊家史
家 门
 王喜麟 人世沉浮,几度春秋——记老字号“新盛泰”的兴衰
 陈颖莹 金簪雪里埋,柔水三世慨
 王 颖 土地,土地
 周岷科 百年绝三师,千年空一叹
 常思宇 再回首已百年身
 修钰颖 我那小小的医生世家
 叶婉婷 身出名门磨难多——外婆的家族回忆录片断
 张 樾 路
大家都来聊家史

媒体评价

  每一代人都要发现自身的历史,从中寻找到生活的坐标与意义。   ——《东方历史评论》主编 许知远   中学生写历史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文化意识,保存底层社会记忆,为民族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这个活动很有意义,组织者义务辅导参赛师生如何进行历史研究,特别是口述史研究,从娃娃抓起,既提升了学生的史学素养和文学技能,又培育了他们的现代公民意识。作为大赛评委和专家志愿者,我愿意为此多尽一份努力。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兼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 沈志华   中学生读书的意义,在于向下一代传递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所有学科一律平等,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历史学还是一切学术的基础。因此,历史学应该从培养青少年的兴趣做起,让中学生尽早介入历史学的实践,就是培养他们对历史学的兴趣。   在东方历史公益持久努力下,我们不敢说每一个参与写史的中学生都能成为历史学家,更不敢说他们必将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但我们可以这样说,假如这些中学生继续这方面的训练,引导有方,让学问与自己的生命历程结合在一起,融为一体,那么他们中一定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历史学家,丰富中国历史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