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中国制造业何去何从

关键时刻:中国制造业何去何从
作者: 新望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4.60
折扣购买: 关键时刻:中国制造业何去何从
ISBN: 9787559673794

作者简介

作者:新望 中制智库理事长兼研究院院长,全国工商联高端装备制造与仪器仪表委员会执行秘书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科技创新促进中心副主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南财经大学西部商学院创业导师。中国新供给经济学 50 人论坛成员,中国碳中和50 人坛成员,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先进制造业与现代建筑业委员会副主任。

内容简介

从“四个现代化”到现代产业体系 从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四个现代化”萌芽到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四个现代化”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战略,之后其内容多次出现在周恩来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20世纪80年代以后,实现“四化”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鼓舞全国人民的最响亮的口号。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四化”的理解和解释也在不断拓展创新。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指工业(与信息化结合)、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产业在内的产业体系。同时,十七大报告首次出现了“经济体系”的提法,并用“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12个字来定位开放型经济体系。 十八大报告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扩展为“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讲的还是现代产业体系。这里的“新”与报告中提到的“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等其他内容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有五个方面的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具体内容上讲,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现代化,这其中,经济的现代化是根本,是出发点。而大国经济的现代化,一定是经济体系的现代化。 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都有“体系”和“现代”二字。我们知道,经济体系由经济系统构成,经济系统是包含经济要素的有机整体,强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经济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由不同系统组成的,也可看作若干个系统的集合。 经济体系以规模大、要素全、内部联系完整为特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思想源头来自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的概念。世界经济首先是一个整体,包含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区域内可能形成产业集聚,相关对应理论是克鲁格曼区域经济学中的“中心—边缘”理论。 现代世界的经济体系,由市场的贸易,世界各区域、各成员在水平层面垂直层面的生产分工,金融体系的深度合作相交织而成。现今世界主要有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国际贸易体系:第一个是政治、经济深度融合的欧盟;第二个是由美国主导、强调自由市场的北美自贸区;最后一个就是以自由、开放、自愿为特色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 我国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主要有七个方面的要点和任务: 第一,产业体系。产业体系是经济体系的基础。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产业资本与货币资本收益率失衡,在部分领域、部分区域存在的垄断是这一问题的主因。 第二,市场体系。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商品市场的发育已较为充分,97%以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决定,要素市场的建设和改革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商品和服务市场相比,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的发育相对滞后,市场决定要素配置的范围有限、要素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新型要素市场 规则建设滞后等影响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发挥,成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突出短板。 第三,分配体系。高技能人才拿不到相匹配的收入,在体制内尤甚,亟需人力资本价值的释放。 第四,区域体系。我国的人口分布有以热河—腾冲为界的“胡焕庸线”,线以东人口稠密,且人口沿路网、河网呈网状分布,经济规划必须考虑到区域人口分布的特点。 第五,生态体系。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前几十年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多环境健康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经济活动的外部成本,未来要靠“双碳”战略逐渐将其内部化。 第六,开放体系。这里的开放不仅指对外开放,还有国内各地市场不能有地方保护,不能无视各地自然条件、人文条件,盲目上项目、扩产业,搞零和博弈造成浪费。2022年提出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是指对内开放,就是要破除地方产业保护的问题。 第七,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在我们的制度建设与实践中,要让市场经济发挥决定性作用,要做到市场经济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产业体系是经济体系的核心和重点。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产业体系需要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方面协同发展,而且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那么实体经济是什么呢?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的各国平均数,实体经济的80%是工业,而工业的87%是制造业。所以说,制造业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中之重。正如《中国制造2025》开篇指出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制造业通过不断扩大再生产,形成生产资料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两大部类,构成了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面,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是围绕制造业而展开的。定义一个国家是农业国还是工业国,主要看制造业。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技术革命。制造业是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坚实基础。完整的工业体系、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对国家综合实力的保障至关重要,也保证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独立自主的国防实力。 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任何经济体的发展都需要实体经济的支撑,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更是如此。没有制造业强国做支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无从谈起,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同样无从谈起。 现代化首先是工业化,但工业化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工业化之后还有“再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很多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制造业比重下降,“脱实向虚”,产业空心化,造成账面财富增加,但是贫富差距却越发扩大的现象。 面对“退二进三”“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后工业社会”等说法,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我看来,制造业既不是蓝海,也不是红海,制造业就是大海;制造业既不是朝阳,也不是夕阳,制造业就是太阳。 1.读懂中国经济,必须先读懂中国制造!此时,正是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变强战略目标的关键时刻! 实体经济的80%是工业,工业的87%是制造业。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制造业不但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更是国家经济命脉之所系。要想读懂中国经济,务必要先读懂中国制造。中国制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面对全球产业链大变局和中国制造业补短板、锻长板,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战略目标的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制造的阶段定位有一个清醒把握,对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路径有一个准确的判断。本书作者将丰富的一线观察与对制造业的深刻理解紧密结合,为当下的中国制造“造像”,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专业、深刻的意见。 2.直面真问题、回应真挑战、找到真出路——深度解剖中国制造的当下与未来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战略,建立在国内发展需要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双重基础之上,这其中既蕴含着机遇,也同时面临各种挑战。本书不回避问题、不粉饰现状,把关键问题放到台面上,彻底讲清国际变局的趋势与逻辑,深刻分析中国制造发展至今的成功经验和实现由大变强的挑战与难度所在,并明确发展属于中国制造专精特新之路的时代选择,为中国制造找到充满希望的前进方向。 3.著名经济学家、中制智库理事长 新望沉潜十年 重磅作品 本书作者新望为经济学博士,第十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中制智库理事长,常年深度关注思考中国制造的发展问题。作者通过走访大量制造业企业,深入一线调研,切身感知中国制造的活力与中国制造的关切,同时大量研读梳理相关重要政策文件,解读国家专精特新发展战略的核心要旨,并结合全球局势的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制造当下所面临的关键时刻。 4.屈贤明作序推荐,刘世锦、姚洋、贾康、何帆、赫尔曼·西蒙等十几位专家学者联袂推荐,写给每一位关注中国经济的读者 中国制造业应该和可能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这是国际国内诸多矛盾、冲突、选择交汇之处提出的问题。新望先生长期深耕制造强国领域,在本书中不仅从多个角度提出并尝试解答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量鲜活而有说服力的案例提供了实践答案,值得关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各界人士一读。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刘世锦 建设制造强国,应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不断提升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如何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如何努力突破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新望在这本书里提出了他的思考和建议,如处理好举国体制和市场主体的关系、处理好”补短板”与”锻长版”的关系、重视民营企业在产业基础建设中的作用,这些观点都有一定启发性,值得推荐。 ——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副部长 刘利华 这本书的书名叫“关键时刻”,我同意这样的判断,因为中国制造正处在由大到强的关键阶段。我们既要在传统制造领域推进高质量发展,继续保持优势,还要在现代制造领域补上短板,并逐步引领创新。新望在书中讲到的“工业基础的现代化”是一个十分新鲜的观点,对推进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主任 陈学东 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全球制造业的变革。“头部”企业引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合共进,新技术革命推动智能制造新业态“无中生有、层出不穷”和传统产业“有中出新、日新月异”交织演进,创新生产方式、丰富人们生活、充满未来希望。《关键时刻》一书深入浅出地洞察了中国制造走向智能制造的趋势,值得一读。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的时代已经到来。创新是来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构建“数字中国”为先进制造业开辟广阔前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迎来“中国制造”迭代升级的“黄金期”。拥抱数字,创新无限;拥抱智造,发展无限;拥抱人才,未来无限!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杨志明 该书从制造强国建设的背景出发,阐述了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意义,内容丰富,角度独特,具有很好参考价值,值得一读。中国制造由大到强,还需要眼睛向内,练好内功,核心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要设计、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