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尾:于赓哲说唐才子才女
作者简介
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史和古代医疗社会史,曾受邀在《百家讲坛》担任主讲人。
内容简介
白居易——长羡蜗牛犹有舍! 虽然人口少,但限于生产力,在古代买房,尤其是在大城市并不容易,跟现在一模一样。一线大城市好地段的房子难买,买不起房是经常的,处理的办法也和现在一样:先租房。 在中国古代,租房的名人很多。比如,白居易就是著名的租房族。早年他刚来到长安,曾经干谒名人顾况。《幽闲鼓吹》记载:“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顾况比他辈分高,那时名气也比他大。听说来客叫白居易,顾况就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就是说长安这个地方物价很高,居住起来可是不易。然后看了他的诗文,正是我们熟知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为惊异,立刻断定眼前此人是个才子,以后能够出人头地。 不出顾况所料,白居易后来真的考中了。但是白居易在他的 人生前半段,想在长安搞套房仍是大不易。他品级低,俸禄少,长时间买不到房,被迫当起了租房族。《卜居》一诗就体现了他的这种落魄: 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 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 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 我还不如一只老鼠有洞,还不如一只蜗牛有壳。不管地段,哪怕低洼潮湿,哪怕环境喧嚣,不管房子质量如何,只要有个属于我的房子,我就会觉得幸福得不得了。 无奈之下,年轻的白居易只好租房住。当时,他租住在常乐坊,但不久又搬了出去,估计是因为租金的问题。长安城居民分布东多西少,常乐坊就在东部繁华地段,距离兴庆宫仅有一坊之隔。此处的房价一定不菲。搬走后,他跟元稹、周谅等人在永崇坊的华阳观租房居住。 华阳观是个道观。唐代的寺院和道观功能很多,可当旅馆,可当学校,可当安厝之所,可当戏场。而且寺院、道观很宽容,不会用清规戒律来约束租房者。 唐代后期,莫休符《桂林风土记》云:“隋曰缘化寺,后因纱灯延火烧毁重建。玄宗朝改名开元寺。有前使褚公亲笔写《金刚经》碑,在舍利塔前。西有观音寺井。贞元中,有李氏因左迁寓居僧院。属暑月,以食余熟羊脾悬井中,逡巡雷震暴作,羊肉置于隙地,而烟气薰灼。”桂林开元寺,唐德宗时曾有李姓租房者, 时值暑热,将吃剩的羊脾挂在井中,估计是为了利用井中的低温来保持新鲜。 这条史料表明,寄居佛寺者可以入伙,也可以独立开伙。还有其他史料证明有寄居寺庙者喝酒的。自梁武帝断酒肉令以来,中国僧人起码在戒律上已经摒弃酒肉,但并不严格。例如,怀素就有著名的《食鱼帖》:“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实愧予报。诸公兴善之会,当得扶羸也。即日怀素藏真白。”僧人尚且如此,对寄居者生活习惯当然也没有太多干涉。 因为宽容和租金低廉,很多无房族选择了居住于佛寺道观。 到了元和二年,白居易成了翰林学士,又迎娶了杨汝士的妹妹。那个年代没房照样可以结婚。白居易结婚之后,依旧没有房子,但搬出了华阳观,搬到新昌坊,在那里又租了个房子。为什么搬出去?估计是夫妻同居于道观,总归比吃肉喝酒要尴尬。 新昌坊也有问题,它位于长安城东部偏南,离上班的宫城或者大明宫比较远(一般官员在皇城或者大明宫南半部上班,而白居易供职的翰林院在大明宫右银台门内,距离更远)。每天上班, 尤其是冬天,那个滋味实在不好受。白居易《早朝贺雪寄陈山人》 就描绘过那个可怜的场景: 长安盈尺雪,早朝贺君喜。将赴银台门,始出新昌里。 上堤马蹄滑,中路蜡烛死。十里向北行,寒风吹破耳。 待漏午门外,候对三殿里。须鬓冻生冰,衣裳冷如水。 忽思仙游谷,暗谢陈居士。暖覆褐裘眠,日高应未起。 古代上朝均为凌晨未明之时,本来就是人困马乏且寒气逼人,高官贵胄们也觉得苦不堪言,所以唐朝后期大明宫建福门外为上朝的官员准备了“待漏院”,以供到得早的官员临时歇息。而对白居易来说,路很长,天不亮就要上朝,冬夜马蹄又滑,蜡烛也被吹灭了,寒风把耳朵都快给吹裂了,十分狼狈,然后突然想到一个事,你陈山人,日子过得多逍遥,每天都睡到自然醒,盖着暖暖的被子。你看我为了功名利禄,成了什么样子。关键是,这样的日子还要循环往复,所以说白居易租房的日子过得也很不舒服。 一、令百万读者喜爱的历史学者于赓哲,带我们妙趣笑谈唐才子才女。 闯荡长安的唐才子亦如今日之“北漂”,闯荡长安皆为客。白居易就是著名的租房族,甚至写诗慨叹“长羡蜗牛犹有舍”,号称“杜陵野老”的杜甫甚至只能租得起长安郊区到房子;孟浩然谋求荐举无望,在40岁无奈走向考场,却是“犹怜不才子,白首未登科”;才女薛涛与元稹的坎坷爱情让她写出“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之句,命运让人惋惜…… 二、重识唐朝社会文化,“文人侠客梦”包含了太多我们对于唐代文化的想象,伴随着本书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唐朝社会生活,如行卷、交友、宴会、文坛传奇、长安生活,等等。 盛唐长安真的有“大唐不夜城“吗?其实只有上元节前后三天的光景,此时不执行宵禁,后来伴随着商业的发展,甚至一度没了坊市制度的限制,中国商人的“996”工作制就开始了;与科举文化相关的唐代社会生活有“慈恩寺塔题名”“探花宴”“曲江宴饮”和“烧尾宴”等;唐代科举每次取士 30 人左右,录取比例大概在 2%,整个唐代进士也不过七八千人,但这依然为普通人凭借才华、婚姻进入上层社会提供了一定的路径。 三、唐朝才女鱼玄机曾道“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亦是有唐一代才女们的悲鸣。本书也关注到了众多唐代女性的故事,如薛涛、上官婉儿,以及宋氏姐妹等。 上官婉儿自幼和母亲一起被收为官婢,跟随母亲郑氏学习,13岁被武则天看中,成为她的秘书,迎来了人生的转机;官至尚宫的宋若宪以“学养服众”,却还是因为卷入官场之争而遭到杀害;宋代《宣和书谱》评薛涛的字,说“无女子气”,而且颇得王羲之之法。尽管这些女子在历史上仅被视为站在“才子”身旁的“佳人”,但是在这本书中我们还是看到了她们在历史褶皱中舒展开来的真实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