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
原售价: 15.60
折扣价: 10.41
折扣购买: 中国古代都城/中国读本
ISBN: 9787507831320
吴松弟,浙江泰顺人,1954年生。1986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留历史地理研究所任教,199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0年升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历史经济地理、中国人口史和区域经济史。先后出版六卷本《中国移民史》之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和第四卷(辽宋金元时期)、六卷本《中国人口史》之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以及《无所不在的伟力——地理环境与中国政治》、《南宋人口史》、《两唐书地理志汇释》、《“上帝”让温州人发财——温州创业文化启示录》等个人专著14部,并主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等著作,发表论文130余篇。曾在英、美、日和我国港台的多所大学任客座研究员。
中国的都城,是随着早期国家的建立而诞生的。但是它的出现,并非 突如其来,而是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表 明,在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村落已有了合理的布局,以 适应集体生活的需要。为了防备猛兽的突然袭击,开始挖环绕村落的壕沟 ,作为防御设施。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由于部落之间已发 生彼此间的掠夺战争,为了防备其他部落的突然进攻,各部落开始用城墙 作为防御工程,产生了最原始的城堡。这既是城市的萌芽,也是早期都城 的起源。 我国古代经典《礼记·礼运篇》曾用“大同”和“小康”指称没有阶 级的原始社会和在这以后的阶级社会,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在他看来,“ 大同”之世“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社会福利制度健全,物质分配比较 合理,没有盗贼,夜不闭户。但“小康”之世便决然不同,“天下为家” ,人人为自己,统治者代代相传,各国之间发生战争,不得不修建“城郭 沟池以为固”,制定礼仪制度以规范人心。显然,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 着国家的诞生和城市的形成,作为国家统治中心的都城也随之产生。 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据古书《世本 ·居篇》记载,夏朝的第一个统治者禹在阳城建都。在都城建起了城郭沟 池、宫室台榭和监狱,还驻扎着军队。传说大禹以后,夏的都城曾经多次 迁徙,前后有10次之多,先后在今天的山西夏县与河南登封、偃师、禹州 、济源、濮阳、巩县、陈留等地建立好几处都城。由于史书缺乏记载,有 关夏都的建置和布局情况今天仍不清楚,只能从一些夏文化遗址中知其大 概。根据对河南省登封县王城岗和偃师县二里头两处有可能是夏代都城的 分析,当时的城垣可能多数为正方形,已有宫殿出现,还有祭祀祖先的祖 庙。 根据远古的传说,在夏禹之前还曾经有过三皇五帝,古人的不少著作 记载了三皇五帝所在都城的名称。但现代史学界一般认为,传说中的三皇 五帝时期尚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这时候国家还没有产生,更不可能有 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都城。因此,这些所谓的都城,即使确实存在,充其 量也不过是一些部落领袖的驻地罢了。 商朝是我国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的都城一直迁移不定,约在公 元前16世纪灭夏以前,从祖先契到汤迁徙八次;灭夏以后,迁徙五次。关 于各次迁都的年代和地点,在古书中有很多说法,并不一致。《竹书纪年 》记载的商朝灭夏以后五次迁都的年代和地点是:仲丁迁于瞰(ao)(今河南 荥阳市北),河宜(tan)甲迁于相(今河南内黄县东南),祖乙迁于庇(约在今 山东省西南部),南庚迁于奄(今山东曲阜市),盘庚自奄迁于北蒙,称之为 殷(今河南安阳市小屯村)。自公元前14世纪迁殷以后直到商朝灭亡,273年 间不曾迁过都城。 目前比较典型的商代都城遗址有4处,即河南郑州商城、偃师尸乡沟商 城、安阳殷墟和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某方国都城)。从这些遗址来看,当 时都城的范围都不大,盘龙城仅l平方公里。有的城有城墙;有的城可能没 有城墙,但有壕沟作为防御工事;有的既有城墙,又有壕沟。都城内有一 定的布局,供国王及其统治集团成员居住的宫殿建筑布局已呈现出一定规 则,并都分布在都城的东北部,这说明建造者事先是经过规划的。宫殿区 的周围有一些居民点、手工业作坊和墓葬。城内的居民有奴隶主、自由民 和奴隶。居住区内,建筑物与坟墓杂处。此外,还有作为都城外围区域的 王畿(ji)地区。殷墟的王畿称作“大邑商”,西面的太行山、东面的漳水 和滏水都在王畿的范围之内。 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为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周人兴起 于渭河中游,古公直父时迁居岐山下的周原(在今陕西岐山下)。古公直父 在这里使用司空、司徒等官吏大规模征发人民修筑城郭宫室,设立宗庙和 神社,建立国家机器。我国古代最早的诗集《诗经》的《大雅·绵》篇, 对此有生动的描写。当时,不仅筑土墙前先拉上一根绳子作为直线的标准 ,而且宫殿的正门(应门)和外门(皋门)都造得高大堂皇。 至文王时,周灭崇国,将都城迁到丰(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武王即位 后,又定都于镐(hao)(今陕西长安县西北)。但在西周一代,丰与镐同为周 朝都城,二城相距仅25里。丰是宗庙所在,是周王祭祖之地,国家每有大 事,周王都要从镐来到这里,祭祀祖先以示崇敬。镐是周王处理日常政务 的地方,是政治、军事的中心。《礼记》说:国家的大事,在于“祀”与 “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军队作战,所以说丰和镐在共同起 着首都的作用。周成王时,西周还在东方的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洛水北岸) 营建了东都成周,以加强对东方殷故土的统治,从此中国开始了在国都之 外又设陪都的历史。P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