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湖畔创新之光——北大学者访谈录

未名湖畔创新之光——北大学者访谈录
作者: 编者:高松|责编:曹瑛
出版社: 高等教育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66.88
折扣购买: 未名湖畔创新之光——北大学者访谈录
ISBN: 978704058073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访谈人 20世纪50年代您来到北 京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 教,再到现在,您对北京环 境的变化有什么感触? 唐孝炎 我1950年来北京上大学 ,读燕京大学(燕大)化学 系。来燕京大学主要是因为 熟人推荐。当时在暑假期间 考了十所学校,虽然很多都 录取了,但还是下决心来到 燕京大学。说实话,刚来的 时候,我没有什么抱负,就 是满怀对燕京大学校园环境 的向往。 1952年就开始院系调整 了。我是燕大的,有十来人 ,清华大概也有一二十人, 北大人最多,三个学校合在 一起形成一个七十几人的大 班。那时候我开始参加各种 社会活动,认识了许多人, 很快就入了团,之后就是组 织上怎么号召我就怎么做。 1953年下学期的时候,我 被学校调出来学习俄文,预 备作苏联专家的翻译。从我 们年级一共调了四个人,大 概学了四个月,有俄文系的 同学教我们,那段时间我们 都尽了力。1953年,组织 上决定让我们这一届提前毕 业,原本应该1954年毕业 。毕业以后,苏联专家还没 有来,我就被分配作了当时 化学系傅鹰教授的研究生。 傅鹰老师研究胶体化学 ,他是我特别喜欢的老师。 我上了一次他的文化课,又 跟他作了一年的研究生。他 用非常通俗的话语给我们上 物理化学课,特别好接受。 给我们考试的时候,老师准 备了一个笔筒和各种签,我 们自己去抽签选口试题。我 拿到一支签,题目是从早晨 起床开始,你碰到了哪些胶 体化学?我当时回答第一个 是牛奶,然后一样一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