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道德经
作者: 〔春秋〕老 子
出版社: 台海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12.00
折扣购买: 道德经
ISBN: 9787516826867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老子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内容简介

一章 论道 道可道a,非常道;名可名b,非常名。 无名c天地之始,有名d万物之母e。故常无欲,以观其妙f;常有欲,以观其徼g。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h之玄i。玄之又玄,众妙之门j。 ◤◤ 注释 a道可道:可以说出的道。前面的“道”是名词,指宇宙之源,引申为规律。后面的“道”是动词,说出、讲述的意思。b名可名:可以说出的名。前面的“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后面的“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c无名:天地产生之初的混沌状态。d有名:天地产生之初,万物有了形体时的状态。e万物之母:万物之源。母,根源。f妙:微妙。g徼(jiǎo):边际、端倪。h谓:称。i玄:玄妙深远。j众妙之门:天地万物变化的途径。 ◤◤ 译文 可以说出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可以说出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无名”,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有名”,万物产生之初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玄妙深远,是洞悉天地万物变化的途径。 “道”与“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讲述的,不是永恒之道;名,可以说出的,不是永恒之名。“常”本为“恒”,为避汉文帝刘恒名讳,才改为“常”,延续至今。所以,原文应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道”与“名”这两个概念,是贯通全书的线索,也是千古以来,理解老子思想的关键。什么是“道”呢?它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只有慢慢体会,才能领悟。若说出来,那就不是“道”了。“道”究为何物,关联到全书主旨,然而众说纷纭,很难下一个准确定义。 关于“道”字,古汉语常见解释如下:一指道路。《说文》:“道者,径路也。”二指抽象的规律,包括人类社会的法则。《左传》:“天道远,人道迩。”三指宇宙本源。《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 本章中的“道”,指宇宙万物之源。“道”是万物之所由来,是一种形而上的永恒存在。混沌之初,“道”悬于虚空,无所见亦无所闻。可谓玄妙幽微,深不可测。所以,以言语来讲述“道”,并不能说明“道”的本质。事实上能够说出的,不过是细枝末节,并非完整而又永恒的道。用言语来称呼“名”,虚空之中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所能说的不过是“道”之表象,并非永恒的“名”。语言文字,只是意象的表述。“道”却是所有意象之源。要想对它确切命名、下个定义是困难的。 可见,“道”是宇宙之源,是基础,是本体,代表着最终、唯一、绝对。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离开“道”而存在。不论万物如何变化,或消或长,“道”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老子悟“道”之后,发现“道”不能说,“强字之曰道”,勉强称之为“道”。这个宇宙之源的真实存在没有名字,却可以体验可以觉悟。“道”一经界定落实,就成为“名”。所谓的“名”都是相对的,绝对的“名”不能称为“名”。 老子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核心。“道”孕育了天地万物,但不可用语言来说明,而是玄妙深远。它的含义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会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道”是一种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元素;有人认为“道”是一种精神,孕育万物的本源。韩非子在《解老》中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从唯物方面来阐述“道”。汉代王充也认为“道”是唯物的。从汉末到魏晋,产生了“玄学”,人们体会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本体只有一个“无”。佛学传入中国后,玄与佛合流,对“道”的解释,便倾向唯心论。宋明理学家对“道”,仍做唯心论的解释。 不管唯心还是唯物,总之,“道”是运动变化的,而非静止的。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发展变化。 二章 有无相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a;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b,难易相成c,长短相较d,高下相倾e,音声相和f,前后相随g。 是以圣人处无为h之事,行不言i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j,生而不有k,为而不恃l,功成而弗居m。夫唯弗居,是以不去n。 ◤◤ 注释 a斯恶已:就显出了丑。斯,就,则。已,句末语气词,表肯定。b相生:相互依存。c相成:相反相成。d相较:相互比较。e相倾:对应而存。倾,依靠。f相和:相互应和。g相随:相互跟随。h无为:不妄为,顺应自然。i不言:不用言辞,不用政令。j不辞:不为始。k有:占有。l恃:自恃。m居:居功。n是以不去:以是不去。去,离。 ◤◤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有了丑;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有了恶。 所以,有无对立而生,难易相反相成,长短对比而显,高低对照而存,音声相谐而和,前后相随而至。这是宇宙万物永恒之道。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教化众生。听凭万物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孕育万物而不自恃,功业成就而不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永存。 难易相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为美,也就有了丑;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有了恶。 美与善是人们极力追求的境界。中国上古文化指导人生的哲学思想是要求人们的言行达于至善至美的境界。这一点,从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之中,可窥一斑。然而,美与善不可刻意追求,更不可拿它标榜。有了执着之念,就远离了本体。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所以,有和无,在对立统一中产生。难和易相反相成。长短通过比较才能显形。高低相倾而自然归于平等。音乐和声音相互应和,前后相互跟随。 “相生、相成、相较、相倾、相和、相随”,是指各种事物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一切事物都是在相反的关系中体现相成的作用,相互对立之时又相互依赖和补充。所以在处理事情时要善于加以运用。 比如难易相成。做事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循序渐进,难事也就容易解决了。图难于易是成功的要诀。对于困难的事,要学会用简单的思维去考虑,用简单的方式去处理。不仅难易相成,高低也是相倾。“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名高位显,难免有不虞之誉。爬得越高,摔得也会越重。天地万物,总是纠结在一起,不可断然分开,人事也是如此。谈“高”,不能没有“低”;谈“长”,不能没有“短”。这就是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章 不尚贤 不尚贤a,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b,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c,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d,实其腹;弱其志e,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f,则无不治。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德国电视台的一项调查表明,老子是德国人心中“最著名的中国人”,每四个德国人家里就藏有一本《道德经》。 《道德经》的外文译本总数近500种,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 无障碍阅读的经典版本:权威的注释,精简的译文,尤其站在现代人立场解读当下的困惑,透露人生的智慧和命运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