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本原(精)

论语本原(精)
作者: 黄瑞云 评注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50.00
折扣价: 103.50
折扣购买: 论语本原(精)
ISBN: 9787100207089

作者简介

黄瑞云,1932年生,别号黄黄山,湖南娄底人,教授。195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先后在湖北工农中学、湖北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大学任教。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业余进行文学创作。著有《老子本原》《论语本原》《孟子本原》《庄子本原》《诗苑英华》《词苑英华》《历代抒情小赋选》《历代绝妙词三百首》《中国历代寓言选》等;参与主编《历代辞赋总汇》;文学创作有《黄瑞云散文选》《长梦潇湘夜雨楼诗词集》《新诗集》《溪流集》《黄瑞云寓言》《快活的答里·坎曼尔》等。

内容简介

自《论语》于战国前期成书,儒家奉为经典,到汉代传授训解者产生了许多大家。郑玄是其中集大成者。但郑氏《论语注》已经亡佚(在敦煌和日本发现者只剩部分唐写本残卷),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论语》训释是三国魏何晏等人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之说,为《论语集解》,该书便成为现存《论语》注解的第一里程碑。南朝梁皇侃作《论语义疏》,宋真宗咸平二年(999)诏邢昺就皇疏重新改定,去其冗蔓,兼采诸儒之说,成《论语注疏》。由于皇疏也已亡佚(清乾隆时得之于日本者,已有窜乱,非皇氏之旧),邢昺疏乃成为现存《论语》注释的第二里程碑。南宋朱熹作《四书集注》,其中有《论语集注》。朱熹颇有创见,且注文简明扼要,不失为《论语》注释的第三里程碑。清王朝是中国古代文化近乎收结的时代,许多方面都取得重大成就,经学小学尤为辉煌,《论语》注解自然也在其列,产生了多种注释考订之作。清道光时宝应刘宝楠氏作《论语正义》,“存魏晋人著录之旧,而郑君遗注悉载疏内。至引申经文,实事求是,不专一家”。刘宝楠全家研究经学,特别注重《论语》。其父刘履恂有《秋槎杂记》,叔父刘台拱著《论语骈枝》,长兄刘宝树撰《经义说略》,刘宝楠于《论语》则总其大成。所著《论语正义》,未及完成,即因病去世,由其子刘恭冕续完。该书乃成为现存《论语》注释的第四里程碑。 由于历代经学家的努力,使我们今天能读懂《论语》;如果没有前人的指引,我们会寸步难行。但古人注释也有其不足。孔子的弟子们大多只是孤立地记录孔子的言论,很少记述说话的具体背景,其再传弟子编排又相当混乱。前面举了若干本应是一章而割裂成为两章或三章的例子,只要将分割的章次连在一起,意思就清楚明白。即使不连在一起,意思也还是能够理解,不会太离谱。还有一类情况就要严重得多。因为汉魏注家大多重视章句文字的训解,忽视书中章次之间的联系,更不注意追索原文特定的语言环境。后来的注释者虽偶尔提及内容背景,大多仍遵循前人的训解方式,往往造成不少错误的解释。 如《里仁》篇第二章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4.2)历代注家无例外都认为孔子说的是“不仁者”本人不可以久处穷困,不可以长处安乐,却忽视和前一章的联系。前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4.1)说的是住居在仁风之所乃是美的;如果选择住居不在仁风之所,焉得为智?接着就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意思是不仁的人不可与之久处困乏,也不可与之长处安乐;只有仁者才能安于仁,智者才能利于仁。两章应为一章,都是说明选择住居必须慎重。 对《论语》的一次重新整理,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论语》 。作者结合古典文学教学研究的成果,试图从整体上把握《论语》,根据内容和释义调整了《论语》的篇章,这在当前众多的论语解读中是难得一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