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韵律

情感与韵律
作者: 吕正惠|责编:肖润楷|总主编:徐秀慧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66.00
折扣价: 42.30
折扣购买: 情感与韵律
ISBN: 9787522518671

作者简介

吕正惠,1948年生,台湾嘉义人。台湾大学文学硕士,东吴大学文学博士。先后任台湾清华大学与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专治汉魏六朝诗、唐诗和中国现代文学。著作有《杜甫与六朝诗人》《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小说与社会》《战后台湾文学经验》《CD流浪记》等。

内容简介

当代大陆的古代文学研究,在我看起来,是有明显 的规范可循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姑且不说,就最 近三十年而论,大陆学界重视的是“实学”,文献功底 深厚,然后再以“知人论世”的原则来搜集、整理史料 ,透过绵密的工夫讨论各种相关问题。也许有人会说, 这种研究取径稍嫌狭隘,但从好的方面来看,一个初入 门者很容易就能学到写论文的方法。 台湾的古代文学研究就不是这样。从二十世纪六十 年代开始,我们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方法论上无 所适从。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可能要从当时台湾整体的 文化气候谈起。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台湾文化界基本上有两股力量 相互激荡。由于国民党当局认为,他们所以失掉大陆, 文化政策的失败是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他们又以“破 坏中华文化”作为共产党的重大罪行之一,所以,他们 以最保守的态度来维护中国文化。用五四派学者的话来 说,国民党大力提倡的是中国的“封建文化”,并且不 断宣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程 、朱” 的道统,最后接上孙中山和蒋介石。这样,各级学 校的语文课和大学的中文系就成为他们看守得最严密的 阵地。在一般人眼中,语文课和大学中文系也就成为很 少人有兴趣的“古董”,是装饰用的,和现实生活没有 多大关系。 跟官方的意识形态相反,在文化圈中更有影响力的 是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胡适虽然在一九六二年就去世 ,但他在台湾的信徒还是不少,而年轻的、更具反叛性 的一代,由于对国民党严密钳制思想的不满,又进一步 把胡适的思想激进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英雄 ”是李敖,他毫不妥协的提出“全盘西化论”。他的名 言是,“学习西方文化不能挑着要,不能只要好的、不 要 坏的,我们要西方的民主、科学,同时也要西方的 梅毒”(大意如此)。 跟着西化论一起盛行于台湾文化界的,是西方的现 代主义思想和文学,这种思想与文学,被视为世界上“ 最现代、最进步的”潮流。在我就读于台湾大学中文系 期间(一九六七—一九七一),凡是被认为最优秀的文 学院学生,没有人不谈逻辑实证论、存在主义和现代诗 的,这些都是西方先进文化的代表。 这样,我们中文系的学生就分出两类来:无知无识 的,只会背讲义和课本,和赶流行的、被时潮牵着鼻子 走的。我属于后面一类,而且是其中最笨拙的一个。 那时候,台湾的大学教育已经非常畸形,最优秀的 学生选择读理、工和医科,其次读法、商,最差的才读 文科,而文科中最优秀的大都选择外文系,总之,未来 出路是唯一标准。当然,也有极少数好学生选择读文、 史。中文系的好学生又分成两类,第一类以复兴中华文 化自许,天真地相信国民党,这一类当然不赶时潮。第 二类,不相信国民党,跟着潮流走。我说我是后一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