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大家小书
作者简介
邓广铭(1907--1998),著名历史学家。字恭三。1907年出生于山东省临邑县。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此后倾毕生精力从事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唐宋辽金史的教学与研究。1945年任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1950年起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文革”后,出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曾经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并曾先后当选为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被学界誉为“二十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其学术著述被汇集为十卷本《邓广铭全集)》。
内容简介
三 王安石青少年时期的心路历程 王安石从童年到少年,大都是跟随父亲在其仕宦 之地,只有十三岁至十五岁诸年,则因王益丁父忧而 在临川家居,这时安石当也居于临川庐舍中。不论在 临川这三年内,还是以后诸年的生活情况与心路历程 ,在他“示诸外弟”的一首《忆昨诗》中都可以探索 出一个梗概。《忆昨诗》是他进士及第并已到扬州做 了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因思乡情切,特地请了 探亲假,回到临川去探视他的祖母谢氏时写出的。其 确切的年份与季节则应是庆历三年(1043)的暮春与初 夏。诗的开头是从其对临川城内幽美环境所存留的印 象说起的,接着就述说了他少年期内的志向与追求。 兹分段抄录此诗的原文于下,并分别略做一些解释。 忆昨此地相逢时,春入穷谷多芳菲。 短垣困困冠翠岭,踯躅万树红相围。 幽花媚草错杂出,黄蜂白蝶参差飞。 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 乘闲弄笔戏春色,脱略不省旁人讥。 坐欲持此博轩冕,肯言孔孟犹寒饥。 丙子从亲走京国,浮尘坌并缁人衣。这里所说的 “昨”,当即指在临川城内居住的三年而言。这里所 提及的丙子,是指宋仁宗景事占三年(1036)。这年, 王安石虚岁十六,虽刚刚超过了孔子所说的“志学” 之年,然而他已经恃才傲物,经常过着吟风弄月、流 连光景的生活,把有关国计民生、政治经济的所有现 实问题,一概不放在意念当中,而专要凭靠能诗善赋 去博取功名禄位;对于世人所广泛称道孔孟等圣贤人 物的安贫乐道,自己却绝不肯把他们放在话下,奉为 立身行己的楷模。 明年亲作建昌(康)吏,四月挽船江上矶。 端居感慨忽自悟:青天闪烁无停晖。 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 吟哦图书谢庆吊,坐室寂寞生伊威。 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 旻天一朝畀以祸,先子泯没予谁依! 精神流离肝肺绝,眦血被面无时唏。 母兄呱呱泣相守,三年厌食钟山薇。这一段所包 括的时间,是从景祜四年(1037)夏季到庆历元年 (1041)。王安石的父亲王益是在景祜四年去做建康府 通判,而在宝元二年(1039)死于任上的。其后的三年 ,则是王安石留在建康,与家人共同守丧。据这段诗 句所述,这段时期,乃是王安石的治学道路以至他的 人生哲学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从他到达建康以后, 他猛然地醒悟到:时光在不停息地前进,少壮时如不 选定一个正确的努力方向和前进道路,那必致终生无 所成就。为这种觉醒意识所推导,他辞谢掉一切属于 婚丧庆吊的世俗应酬,也不再风流自赏和流连光景, 而专心致志地去钻研学术,并且以古代的曾为人类做 出重大贡献的契、稷那类人物自许,希望能和他们先 后交相辉映于史册之上。 可见,王安石在其青少年时期就已立定志愿,既 不要做只会写些诗词歌赋的骚人墨客,也不要做只会 背诵儒家经典的庸俗书生。他已抱定了学以致用的目 的,要为他自身所处的社会和时代,肩负起他所应当 承担的历史任务了。 居处于建康府长达五年,并一直在学术研究的道 路上奋进不已的王安石,同时还受到当时的一些著名 学者,例如范仲淹、欧阳修、胡瑗、李觏等等人物的 启迪,逐渐形成了他自己在学术上的卓越的认识和见 解。见于他的述作中的,就有以下诸事:一,他认为 ,从两汉以来的儒生们,为《诗》《书》《易》《礼 》等书所做的传注,使得儒家的这几部经典更受“汩 ”“蔽”,因而其本义更加“冥冥”,读者更难得其 确解,遂致千百年来的读书人全被这班俗儒们所误害 。二,他还认为,“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因 而,他的阅读范围,绝不以儒家的经典和前代儒生们 的著述为限,而是“自诸子百家之书,及于《难经》 《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即在阅读儒 家经典时,他也绝不拘守前代儒家的传注,而是要通 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它们。正像苏轼于王安石死后对 他所做出的评价那样,他是“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 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的。三,他还喜 欢进行一些调查访问。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各种生产事 业方面最富有实践经验的“农夫女工”,他更是“无 所不问”,借以验证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是否真实可靠 。这样的一些学习和验证的做法,就使得王安石不但 对于古代典籍具有真切、独到的体认,而且对于现实 社会中某些现象和问题具有深刻的体察,也就远远超 出于与他同时代的一般读书人和士大夫们之上了。 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