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归宿(两宋卷)

帝国的归宿(两宋卷)
作者: 袁岂凡|编者:于之伟//李鹏
出版社: 中国华侨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2.00
折扣购买: 帝国的归宿(两宋卷)
ISBN: 9787511372420

作者简介

于之伟,男,河北永清人,辽宁社会科学院党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短期访问学者,2012年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术新人奖获得者。在《社会科学辑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多次参与、主持国家、省级社科基金项目。

内容简介

第一节 杯酒之间释兵权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帝国旋即陷入 一个困境,那就是:如何防止“陈桥兵变”的历史重 演? 军人掌握足够的兵权,就能发动政变、改朝换代 。这个规律在五代十国以来不断上演。赵匡胤由兵变 当了皇帝,某一天,在他的部将身上会不会也发生“ 黄袍加身”的事情呢?起初,赵匡胤并没有太担心这 回事。不是他不懂得统兵大将权力过大的危害,而是 他比较信赖自己的部下。 文臣赵普却不这么认为。 赵普读书不多,为人忠厚。其家世算不上显赫, 但自曾祖父以来,数代为官。陈桥兵变前,赵普即为 赵匡胤亲信幕僚。当时赵普颇受当朝宰相范质的器重 ,被举荐为“军事判官”。这是一个主管军队军纪执 法的官员,说明赵普应该善于辨别是非、能断案。在 其之后的为人处世中,也印证了这一点。 赵匡胤与赵普的交往,应该主要是从后周显德三 年(956年)开始的,而且是赵匡胤的父亲与其交往 在先。这一年,赵匡胤攻下滁州后,他的父亲赵弘殷 在滁州养病。赵普则朝夕侍奉药饵,赵弘殷于是以宗 族的情分来对待他。这种“宗族之情”后来成为赵匡 胤与赵普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重要基础。 据说,赵匡胤曾经与赵普交谈,也觉得他很不寻 常。当时捕获盗贼100多人,按律当斩;但赵普怀疑 其中有无辜的人,于是展开询问,结果很多人经过排 查、弄清真相后存活下来。赵普的司法才干于是进一 步得到认可,后来还调任到渭州继续担任军事判官。 但此后赵普的人生际遇,基本上都随赵匡胤的发展而 变化。赵匡胤升迁,赵普也会跟着被推荐、调动升迁 。赵匡胤对赵普的信任始终是牢固的。“陈桥兵变” 之发生,赵普是主谋,于赵匡胤有奇功。宋朝新定, 赵普更是很多事都想在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前面,未雨 绸缪、积极谋划。 史书记载,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宋太祖赵匡 胤跟赵普有过一番对话,这番对话主要是太祖赵匡胤 向赵普问询对策。大致内容是: 太祖赵匡胤问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 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如何?” 赵普听后马上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 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在这番对话中,赵普从“权、钱、兵”三方面提 出了自己的观点,直指要害。其意要把政权、财权、 兵权从方镇手中夺回来;换言之,用“夺、制、收” 的办法使方镇与政权、钱财、精兵三者分离。核心是 财政,但当务之急却是兵权! 不过,赵普的建议起初并不为太祖赵匡胤所采纳 。因为太祖赵匡胤对当时的部下非常信任。谁叛、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