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香港(永远的香港人)(精)

等待香港(永远的香港人)(精)
作者: 林奕华
出版社: 浙江大学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35.60
折扣购买: 等待香港(永远的香港人)(精)
ISBN: 9787308122085

作者简介

林奕华,香港文化界著名人物,横跨剧场、舞蹈、电影、教育等多个领域的香港多栖创作人、批评家。 中学时在香港丽的电视与无线电视任编剧。 毕业后与友人组成前卫剧团“进念·二十面体”。 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五年旅居伦敦期间,自组“非常林奕华”舞蹈剧场,先后在伦敦、布鲁塞尔、巴黎、香港进行舞台创作。 一九九四年凭《红玫瑰白玫瑰》(关锦鹏导演)获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一九九五年回港后致力推动舞台创作,编导了四十多部作品,并与不同媒体、不同城市的艺术家及团体合作。 一九九五年获香港艺术家年奖,二○○五年获颁授“民政事务局局长嘉许奖”。 近期舞台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们——名媛的美丽与哀愁》、《水浒传》、《西游记》、《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男人与女人之战争与和平》、《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贾宝玉》等。 其表演足迹踏遍伦敦、布鲁塞尔、巴黎、新加坡、澳门、台北、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 林奕华对文字情有独钟,在文化界颇有建树,自一九九七年至今担任香港大学通识教育、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香港演艺学院人文学科讲师。亦经常替香港、北京、广州的报章杂志撰写文章,曾出版《等待香港》系列著作。其批评文章散见《新京报》、《南方都市报》、《上海壹周》、《明日风尚》、《号外》等各地报刊杂志。

内容简介

刘德华还是周星驰? 在一节通识教育课上,我问同学们:“香港人最 崇拜 的是谁?”五分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声中过去, 答案 是几近平分秋色的两个名字:李嘉诚与刘德华。我把 李嘉 诚排在前面,是由于同学们认为,教室外的主流社会 应该 会把票投给李。其中一位的补充更是可圈可点:“香 港人 有多少崇拜金钱尚属其次,更重要的是,香港人不崇 拜勤 劳。刘德华太勤力了……”另一位同学随即插嘴:“ 我们 都叫他‘牛华’。”不崇尚勤劳,说白了就是怕辛苦 。有一 句祝福语我只有在香港才会听见:“祝你不劳而获! ”说 的人十分衷心,听的人大方接受——如果要选举什么 是香 港的“核心价值”,上述愿望肯定可被提名。这句话 同时 解释了为何刘德华的《天下无贼》在香港只能卖五百 万上 下,周星驰的《功夫》却有六千万票房。 同学们不能实时意会我这个比较——虽然全场有 九成 以上的人都看了《功夫》,却没几个看过《天下无贼 》。不 过,看是看了,局部对白也背得滚瓜烂熟,而且不只 是 《功夫》,连《少林足球》、《喜剧之王》内的大部 分细节都 如数家珍,但就是回答不了我提出的一个问题:“为 什么 在周星驰自导自演的电影里,除了他和女主角,其他 角色 总是以‘丑陋’为选角标准?”有人在支吾一轮后说 : “好笑啰!”我便问:“为什么看见别人丑陋,我们 会开 心?”换来沉默。我再问:“为什么丑陋的面谱,迟 钝的 形态,加上口齿不清,邋遢龌龊,会成为周星驰电影 里的 灵魂,又是他的必胜方程式?”继续没有答案,只有 同学 如此响应:“我看周星驰电影不是为了思考,只是想 得到娱乐,所以不会 找问题来难倒自己!”言下之意,是否多此一问? 我对那位同学说:“你知道为什么你会对电影中 的安排完全满意吗? 因为当中没有任何看了会让你觉得不妥、不安、不懂 、不悦的地方。而当 眼前一切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自然不用劳驾你的 脑袋。唯有当一些你 不期望,或不希望看见的东西出现在银幕上,譬如周 星驰的角色像爱上黄 圣依般爱上包租婆,你才会觉得有必要问为什么,因 为你不再认同。” 同学们似乎对于“认同”的动机十分陌生,所以 不会主动去问周星 驰为何要用“丑陋中国人”做主要的角色。是他利用 了中国人的自我形 象低落,因而自信不足的弱点?是他掌握了中国人倾 向被动的民族性格, 只能借幻想“受尽压逼凌辱”才反击对抗,再把这种 求存心态加以无限 量放大?是唯有放大了中国人骨子里的自我憎恨,他 所饰演的角色才能 如蝴蝶般,千钧一发破茧而出,成为不是“中国人” 的中国人?是上 千万看过《功夫》的观众,都深深认同周星驰利用电 影传达的讯息,所 以才看不见内里隐藏的中国人情意结?或是把片中的 符号,以臣服的态 度来解读,务求巩固周星驰的神圣地位,使个人自卑 最终得以转化成自 大,然后成功代人“绝世高手”? 将中国人(香港人)的自卑转化成可被消费的自 我膨胀,一直是周 星驰电影的最大亮点卖点。只是几多研究周星驰的学 者都甚少论及这一 点。他们似乎看不到那正是周星驰的叫座力和影响力 之所在——抑或, 是基于情怀上与心理上的认同,令他们不愿意面对现 实和自己?所以, 就算像《少林足球》般明显地扭曲“理想”的定义, 也甚少人会指出其 中的误导:片中一众师兄弟的理想乃名成利就,所谓 “理想破灭,一蹶 不振”,并非是对造福社会有心无力,却是“韫唔到 钱”和“俾人睇唔 起”。而最终达成的“理想”,不外乎名成利就,从 此脱贫,说到底也只 是个人受惠。 追求“理想”原来等于追求“现实”。这个逻辑 虽然充满矛盾,但是 相对于抽象的“理想”,三百万奖金和大奖杯是看得 见的“成功”的标 志,实际的观众于是乐得忘掉质疑和反思,不介意与 电影同一口径:“做 人当然不可以没有‘理想’。”被异化了的“理想观 ”的最大作用,是让 认同这种价值观的人,既可以继续狭隘和自私,又可 以用一面美丽的镜 子来照见自己。周星驰的电影不只票房成功,还成为 了充实中国人心灵 的力量,便是因为他懂得怎样令自觉丑陋的人,有办 法看到他想看见的 “美丽”的自己。 因此,周星驰的电影已经不是“一部电影”,而 是中国人依赖的思想 和价值体系。大众对于他在《功夫》中不费吹灰便能 脱胎换骨,继而借 助数码科技化身无坚不摧的神而不觉得“值得思考” ,其实是对“祝你 (我)不劳而获”的遥相呼应。相比之下,刘德华的 道路确是比较艰辛: 要靠耐力、劳力、心力、牙力去达成愿望的,是“人 ”,不是“神”。 是的,与周星驰的“酷”一比较,刘先生可说是 年中无休,无处不 在。然而他的所到之处,不尽然是个人宣传,而是为 不同的规划扮演 “推动者”角色。有推动新香港电影——使我想起罗 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和他创始的Sundance Film Festival,又 有鼓吹全面推广文化艺 术,我甚至在《香港直播》听见他说愿意以下半辈子 的收入,作为保留 中环警署作艺术发展的投资。所有这些就算逐一落实 ,我怀疑香港人对 刘德华的“出钱出力”仍将有所保留——一位大学生 对我告白:“我们 从小念书都不会羡慕读了书而考得好成绩的那位,真 正受我们崇拜的, 永远是凭小聪明而大获全胜的人!”基于这种典型香 港人心态,当我在 课堂上要同学表决“刘德华、周星驰如果只能选一个 ”时,你猜结果是 什么? 2005年2月28日 P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