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的有效教学与有效投入
作者简介
埃里克?詹森(Eric Jensen),人类发展学博士。《适于脑的教学》(Teaching with the Brain in Mind)、《基于脑的学习》(Brain-Based Learning)的作者。美国神经科学学会和纽约科学院的成员,学习脑博览会(Learning Brain EXPO)的创始人。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理解贫困的本质 克里斯?霍金斯(Chris Hawkins)是一所高度贫困地区中学的历史老师。他拥有14年教龄,始终坚信自己是一名优秀教师。但现实情况是,他时常在课堂教学中受挫,每周至少有一次感到非常绝望。大多数教授贫困生的教师都会抱怨学生存在诸如习惯性迟到、缺乏学习动力以及行为失当等问题。霍金斯老师也同样,经常抱怨学生行为出格,脏话连篇,并且不懂得尊重他人。他经常说:“我每天都像打仗一样。”他最近常常在想,“只有6年,还好离退休只有6年了”。 如果你的孩子是霍金斯老师的学生,你会有什么感受?仅在两代人之前,多数教育决策者、学校领导和教师只是对贫困生抱有同情,并没有认识到这些学生身处的贫困环境已经深深地限制了他们成功的可能性。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有充分的研究依据,能够清晰地概括出贫困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且收集了那些在培养贫困生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学校的案例。我们可以非常有把握地说,没有借口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面对贫困生,教师需要的是更为关键的信息和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绝非妥协与绝望。 一、 什么是贫困 “贫困”是一个会引起强烈情绪和引发许多问题的词语。在美国,官方贫困的标准由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提出。那些收入不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购买食物、住房、衣服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人被认定为贫困人口。事实上,生活成本存在极大的地域差异: 生活在旧金山的穷人来到肯塔基州的克莱县,可能就会感觉自己并不贫困。我们把贫困定义为一种由多种不利因素共同引发的,能够影响人的意识、身体和心灵的长期匮乏状态。然而无论怎样界定,贫困都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对它的理解因人而异。在上卷,我们定义了六种类型的贫困: 情境性贫困、代际贫困、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城镇贫困和农村贫困。 ? 情境性贫困一般由突发性灾难事件引起,具有暂时性。引发情境性贫困的突发性事件包括自然灾害、离异或重大疾病等。 ? 代际贫困是指一个家庭中至少有两代人处于贫困环境中。处于代际贫困的家庭通常不具备脱贫的条件和能力。 ? 绝对贫困在美国较为少见,通常表现为缺少生活必需品,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处于绝对贫困的家庭每天都为生计所迫。 ? 相对贫困是指家庭收入无法达到社会平均生活水平。 ? 城镇贫困通常发生在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此类贫困人口面临急性和慢性的压力源,诸如拥堵、暴力、噪声等。他们不得不依赖城市服务,但城市服务通常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 农村贫困通常发生在人口低于5万的中等以下规模的城市。 农村地区的单亲家庭比例较高,多数家庭使用社会服务的机会较少,缺乏对残疾人的支持和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在工作机会寥寥无几的偏远农村地区,推行以提供工作机会代替发放福利的扶贫政策往往是行不通的(Whitener, Gibbs, & Kusmin, 2003)。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贫困人口统计起,农村贫困比例逐年上升,且已经超过城镇贫困的比例。过去30年间,城镇贫困比例为10%—15%,农村贫困比例为15%—20%,两者平均相差5个百分点(Jolliffe, 2004)。 二、 贫困的影响 贫困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会通过多种途径对人产生不利影响。其中,四类影响贫困家庭的主要风险因素如下(为理解方便,后文称这四类风险因素为EACH)。 ? 情绪挑战与社会挑战(emotional and social challenges)。 ? 急性与慢性的压力源(acute and chronic stressors)。 ? 认知迟滞(cognitive lags)。 ? 健康与安全问题(health and safety issues)。 研究表明,在1995年,35%的贫困家庭至少受到六种以上上述风险因素的影响(例如离婚、疾病或被驱逐),而仅有2%的贫困家庭没有受到任何一种此类风险因素的影响。与之相反,仅有5%的小康家庭受到六种以上上述风险因素的影响,而19%的小康家庭没有受到任何一种此类因素的影响(Graber & BrooksGunn, 1995)。 多种由贫困引发的风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身处其中的人们每天都为生存而挣扎。这些风险因素是多方面的,且相互交织,它们接二连三地出现,带来破坏性的协同增强效应(AtzabaPoria, Pike, & DeaterDeckard, 2004)。换言之,贫困引发的连锁效应会导致一系列有害结果。例如,对贫困儿童而言,头痛是可怕的潜在健康问题之一。由于缺乏充分的治疗,贫困儿童的认知和情绪可能会受到损伤,罹患精神疾病,甚至抑郁,而意料之中的拒绝或羞辱进一步阻碍了他们寻求必要的帮助;视力或听力的损伤无法得到及时的检测、诊断与治疗;行为障碍(例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对立型人格障碍等疾病无法及时确诊。 可以肯定地说,贫困以及随之而来的风险因素正在摧毁贫困儿童及其家人的身体健康、社会情感健康以及认知健康(Klebanov & BrooksGunn, 2006; Sapolsky, 2005)。幼儿健康与发展项目(Infant Healt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的研究数据表明,40%长期贫困的儿童在3岁时至少有两个功能区存在缺陷(例如,语言和情绪反应区域)(Bradley et al., 1994)。下面将探讨家庭和学校的不良环境如何将贫困儿童置于学业成绩不佳和辍学的风险中。 1. 贫困儿童的家庭环境 与小康家庭的儿童相比,贫困儿童更多地处于不良的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中。低收入社区的社会服务、市政服务和本地服务质量均较差。与高收入社区相比,由于交通繁忙、犯罪率高以及缺少安全的娱乐场所等问题,低收入社区危险性高且绿化率低。贫困儿童经常面临空气污染和饮用水污染等问题,他们的居住环境拥挤而嘈杂,环境极差,且伴有大量安全隐患(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aching and Americas Future, 2004)。 童年原本应该是一段快乐地、无忧无虑地探索世界的时光,然而贫困儿童的生存压力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去探索他们所处的世界。与高收入家庭的儿童相比,贫困儿童的社会支持与社会资本匮乏。青少年时期,他们更依赖于来自同伴而非成人的社会与情感支持。他们很少能够获得改善自己认知结构的机会。与中产阶级家庭的儿童相比,贫困儿童家里的书更少,去图书馆的频率更低,而看电视的时间更长(Kumanyika & Grier, 2006)。 贫困儿童通常生活在混乱且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中。他们大多成长于单亲家庭,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缺少对他们的情感回应(Blair et al., 2008; Evans, Gonnella, Marcynyszyn, Gentile, & Salpekar, 2005)。单亲抚养通常资源有限,进而导致成长于此类家庭的儿童存在学校出勤率低、学业排名靠后以及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足等问题。与之相比,双亲家庭更容易有较好的经济基础,父母有更多的时间抚养子女,这使得双亲家庭的同龄儿童能够获得更多的照顾,参加更多的课外活动,具有更好的课业表现(Evans, 2004)。 儿童更容易受改变、中断和不确定性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儿童需要具有高度可预测性的稳定照顾者,否则他们的脑就会产生不良的适应性反应。长期的社会经济剥夺状态会破坏儿童的自我发展,削弱其自我决策能力和自我效能感。9与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儿童相比,成长于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儿童在与父母、教师以及成年监护人的交往中,更容易产生压力,他们难以与同伴建立有益的朋友关系。他们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活动并不感兴趣,教师很少给予自己积极的强化,保姆很少能在家庭作业方面给自己提供帮助,自己很难与他人建立稳定的、有益的朋友关系(Evans & English, 2002)。 儿童与父母的健康依恋关系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自尊心、对环境的掌控感以及乐观的心态。低收入家庭的父母普遍存在抑郁、化学品依赖或工作繁忙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干扰亲子之间健康依恋关系的形成。因此,贫困儿童常常会感到孤独和缺少关爱,进而出现诸如学业表现不佳、行为异常、辍学以及滥用药物等一系列不良行为。这些不良行为断送了贫困儿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致使这些贫困家庭丧失脱贫的可能性,进而陷入长期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2. 贫困儿童的学校环境 儿童风险应变能力的相关研究表明,家庭收入与儿童的学业成功显著相关。此种相关关系在学前阶段、幼儿园阶段和小学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van Ijzendoorn, Vereijken, BakermansKranenburg, & RiksenWalraven, 2004)。受交通、医疗以及家庭监护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贫困生普遍存在经常性迟到和旷课的问题。不幸的是,旷课与辍学紧密相关。而学校教育改变贫困生生活现状的前提是学生必须不能辍学。 学生的缺勤问题往往与父母对学校的消极态度相关。读书期间表现不佳的父母可能对孩子所在的学校持消极态度(Freiberg, 1993),这些父母甚至可能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而阻止他们上学(MorrisonGutman & McLoyd, 2000)。他们通常不愿参加学校的聚会和活动,不愿与学校沟通孩子的学业问题或是参加家长会(Morrison Gutman & McLoyd, 2000)。与高收入家庭的儿童相比,贫困儿童更有可能就读于不尽如人意的公立学校,此类学校通常力量薄弱,即便有日托设施,也可能不足(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aching and Americans Future, 2004)。 此外,多数学业成绩不佳的高中生表示,他们会对学校产生疏离感。这些学生通常会放弃学业,因为在他们看来,没有人在乎他们,老师不喜欢他们,总是以居高临下的方式同他们交流(Mouton & Hawkins, 1996)。在贫困环境中成长的儿童通常更缺乏关爱,却更需要关爱。生活中可依靠的成人(通常是教师)就是他们寻求关怀与支持的主要对象。 3. 实践步骤 加深教育者的认识。教育者应时刻谨记,有众多因素(有些是隐性的)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影响。许多非少数民族或中产阶级的教师无法理解贫困生的某些在校表现。教师虽然不需要与所教学生的文化背景完全相同,但共情能力和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其教学而言是必不可缺的。因此,了解贫困如何对学生产生影响的相关信息,对教师而言是非常有用的。 你可以总结从本章和其他来源获得的此方面信息,并与同事分享;也可以召开会议,组织研讨,将此方面信息告知同事;还可以组建研究小组,探索长期贫困对脑的生理影响。通过这些方式破除来自中产或中上阶级家庭的教师对贫困生的误解。例如,有些教师会误认为来自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儿童的某些典型行为是“表演出来的”。其实,这些行为往往是贫困引发的症状,暗示儿童可能正处于诸如慢性应激障碍的状态中。这些障碍改变了儿童的脑,使他们易冲动和短时记忆受损,最终引发他们在课堂中的异常行为表现——脱口而出,擅自行动,以及忘记接下来该做什么。 将学校文化从怜悯转为共情。教师对贫困生普遍持有“他们成长于如此糟糕的环境中,祝福他们”的态度。这种态度会降低教师对贫困生的期望。所以,应鼓励教师对贫困生产生共情而不是同情,这样,学生会感激教师能够理解他们的处境。要建立充满关爱而不是放弃的校园文化。用平等尊重而非纡尊降贵的方式与贫困生对话,给予口头肯定,或张贴光荣榜,这些都是建立这种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 迎接新使命 贫困不仅影响儿童本身,而且也对家庭、学校和社区产生影响(Bradley & Corwyn, 2002)。问题越来越严重。在美国贫困儿童中,移民儿童占22%(Rector, 2005),而美国的移民率仍在逐年上升。每年都有大量新移民涌入美国,随之而来的是低收入岗位就业竞争激烈。而低收入与高生育率之间又呈显著相关(Schultz, 2005)。由此可见,未来几十年,美国低收入家庭儿童的数量仍会持续上升。 我们需要尽快解决这一日益严重的问题。因为贫困发生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间对儿童的发展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在学前和低年级阶段就经历贫困的儿童,比那些青少年后期才经历贫困的儿童辍学率更高。此外,对于那些多年挣扎在贫困线以下,领取社会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而言,他们年复一年地受到由贫困引发的各种问题的影响。这些经年累月的影响最终将他们推向英年早逝的结局。但希望尚在。上卷中接下来的几章将呈现一系列研究结果,这些研究结果均表明,在儿童早期实施干预能够非常有效地降低贫困的不良影响。世界各地都有成功培养贫困生的学校,你的学校当然也不例外。面对贫困生,我们必须终结单纯的责备和放弃的怪圈,去迎接新的使命——帮助贫困儿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 脑科学被称为人类理解自然和人类自身的“终极疆域”。在21世纪脑科学成为全球科研必争之地的背景下,形成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教育神经科学,高度整合心理学、教育学、神经科学、生物学来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成为国际上备受关注的新兴学科。“教育神经科学译丛”精心选择了国际教育神经科学领域颇具影响的代表人物及其重要著作,包括《教育神经科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导论》《教育神经科学的是与非》《教育神经科学在课堂》《教育中的执行功能:从理论到实践》《0~8岁儿童的脑、认知发展与教育》《人脑如何学数学》《音乐教育神经科学》《贫困生的有效教学与有效投入》。这套丛书较完整地介绍了国际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前沿成果,勾勒出国际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图景,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