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哲学10堂课

少年哲学10堂课
作者: [意]丹尼尔?阿里斯塔克 著 [意]皮娅?瓦伦蒂尼斯 [意]
出版社: 天天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1.30
折扣购买: 少年哲学10堂课
ISBN: 9787501617821

作者简介

[意]丹尼尔?阿里斯塔克(Daniele Aristarco) 1977 年生于那不勒斯。丹尼尔曾担任中学文学老师,目前致力于儿童图书创作以及电影和广播制作。他出版了诸多作品,如《莎士比亚故事集》《我说了不!》(入选 2017 年白乌鸦奖)《我说是!挑战和未来故事集》《假的,但我相信它》《这不是悲剧:古希腊剧场故事》等。

内容简介

逻各斯(logos)是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常用的哲学概念,一般指世界的可理解的一切规律。希腊文这个词本来有多方面的含义﹐如语言﹑说明﹑比例﹑尺度等。 哲学是关于逻各斯的学科,也是关于语言的学科。为了理解思想体系的规律和作用,哲学家们创造了一门学科——逻辑学。逻辑学的前两个规律是:同一律和无矛盾律。第一个规律用公式可以表达为:A=A,第二个规律表达为A≠非A。 以一个法国公民为例。在第一种情况下,同一律认为一个法国公民和另一个法国公民是一样的;两者的同一性体现在习俗、语言和起源上。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一个法国公民不同于另一个国家的公民,例如墨西哥公民。 然而,这两个规律并不能帮助我们探寻身份的奥秘。关于上文谈及的第一种情况,我们可能会提出异议,两个法国公民可能完全不同(尽管都是法国公民,但他们可能有不同的习惯,说不同的语言,甚至出生在不同的国家);关于第二种情况,我们也可以有相反的意见,两个不同国家的公民可能有很多共同点(他们可能年龄相同,品味相似,甚至有相同的名字)。 一方面,身份是一部分特定人群的归属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认同”;另一方面,身份是一种对自己本身的深刻认知,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逻辑对哲学推理是有用的,但不能回答我们的疑问:身份是波动的、脆弱的和珍贵的。所有活着的人都是如此。我们所做出的选择,以及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事情,无论偶然与否,都造就了我们。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创造的梦想”,踏上我们选择的道路,抓住我们的欲望并实现它。 不幸的是,我们的存在方式和梦想会受到批评,有时候还遭到反对、甚至嘲笑。总有人迫不及待去批评他人。有些人仅仅因为他人的外表、品位或想法与自己不同,就去骚扰甚至攻击他人——这就是种族主义者。他们仇视跟自己有不同外表、品位和文化的人。我们很难与那些拒绝讲道理并使用暴力(无论是语言还是身体)让他人保持沉默的人沟通。即使只是尝试了解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毫无道理的暴力,不同种族的人身上有什么冒犯或吓坏了那些人,也是很复杂的。 种族主义是人类很早之前有的恶劣行为,距离根除还遥遥无期。然而,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当不同群体的人去捍卫一个明确的、僵化的和不可改变的身份时,他们最终往往会发生冲突。 与其捍卫一个特定的身份,我认为讨论“尊严”的概念会有助于消除许多此类冲突:尊严是人类内心神圣不可侵犯的,一种不需要表现和证明出来的价值。在西方社会千年以来,尊严被认为仅仅为教士、骑士和统治者所承认;男性为了维持尊严,不得不带上一个“僵硬的面具”,而不是舒服的面具。每天都要扮演一个不会犯错的、勇敢的、睿智的角色。另一方面,几千年来女性、儿童和所有不在社会中担任重要角色的人都被剥夺了尊严。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我们可以而且必须期待我们的尊严被承认。 本书从生活实际出发,寻找生活中的哲学,更具亲切感。10堂课抛出10个问题,但没有直接给标准答案,通过“发散思维”一步步推演、拓宽认知的边界,让读者进行真正的思考,学会把知识点连成线,得出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