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成都(修订版)/巴蜀文化丛书](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1113/15/20231113155747962.jpg)
出版社: 天地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0.80
折扣购买: 地下成都(修订版)/巴蜀文化丛书
ISBN: 9787545507997
肖平,1966年生于四川成都,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长期从事历史、考古、民俗、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和创作。曾供职于成都图书馆。主要著作有《古蜀文明与三星堆文化》《成都的故事》《成都物语》等22余部著作。
金沙遗址大揭秘 2005年8月,一件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的金箔“ 太阳神鸟”图案从上千件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当选 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为什么代表中国古代文化 遗产的标志图案不是长城、故宫、兵马俑这些重量级 的文物,而是古蜀文化时期一块薄薄的金箔?城市童 年 今天,人们像谈论楼兰古城和商代的殷墟一样谈 论着成都这个城市的母体—金沙遗址,人们对这座晚 商至西周时期的古蜀国都邑产生了莫大的兴趣,那些 神秘而古老的器具正散发出缕缕光辉,这样的光辉摄 住了人们的心魂。有关古蜀国的记忆,大多数人是从 三星堆开始的,但是现在,代表金沙遗址文明高度的 众多金器、玉器,也和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器一样征服 了我们的想象,打破了我们固有的思维和孤陋寡闻的 历史观。那么,金沙遗址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都邑,它 和现代成都城有何关联,古蜀人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 有何杰出贡献,考古学家又是怎样把这个遗址逐渐揭 示出来的? 按照通常的说法,成都的建城史始于公元前311 年,雄风浩荡的秦国军队沿着金牛道穿越秦岭,一举 灭掉了富甲一方的蜀国。当时的蜀国有着辽阔的疆域 、强大的军队和高超的冶炼技术,但秦始皇的祖先比 没落的开明王朝具有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征服全国 的欲望。秦国灭蜀后,为了加强对蜀国的控制,秦惠 王便派遣他的宰相张仪来成都筑城。 张仪所筑的成都城是按照当时北方咸阳城的格局 修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屯驻秦国的军队。 这座城池在历史上被称为“大城”。城内终日回 响着战马的嘶鸣和秦国军队的刀光剑影,因为大城当 时只是一座庞大的军营,是不允许当地老百姓和商人 居住的。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蜀地反秦情绪的低落,后 来又在大城的旁边修了一座少城,这就是成都城的发 端,我们追溯成都城的历史,其源头即是这座由秦国 宰相修建的城市。 然而事实上,这并非成都城市历史的开端,蜀人 早就在这块沃土上建立了自己的城市,而且规模宏大 、布局合理,充分体现了建筑和管理的水平。从张仪 所筑的成都城往回追溯,我们知道蜀国开明王朝九世 至十二世是定都在成都的,这就是说,在张仪筑成都 城以前,成都已经有一座像样的城市了,而且是作为 蜀国的首都而存在的,它既是成都平原和周边地区的 政治中心,也是该区域的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 2001年2月8日,金沙遗址在成都的西面被揭示出 来,它跟这座现代化的城市是连成一体的,两者的关 系就像植物胚胎和苗株的关系一样亲密。那么金沙遗 址会不会就是消失了的古蜀国开明王朝的国都呢?其 实不是的,金沙遗址的历史比开明王朝国都的历史还 要早。换句话说,金沙遗址才是成都城市文明的母体 和根脉,成都城市的历史是由金沙遗址逐渐培育和演 进而来的。从那时到现在,成都已经走过了三千多年 的历史,多么漫长、壮阔和不可思议啊! 如果用简单的方式描述成都城市的发展历史,那 就是:金沙遗址——蜀开明王朝都城——秦汉的大城 、少城——唐末以后的罗城——现代成都城,其总体 发展规律是从西北方向向东南方向拓展。像一棵幼苗 发展成为枝繁叶茂的大树,古代的成都城在唐朝末年 时已抵达两江交汇处,从而奠定了现代成都城的基本 格局。古蜀都邑 金沙遗址是四川地区青铜时代继三星堆之后最为 重大的考古发现。到2002年10月,发掘面积已接近两 万平方米,是西南地区有史以来一次最大规模的考古 发掘。现已探明的遗址面积,即这座古蜀国中心都邑 的面积约为三平方公里。 其实在漫长的古蜀国历史中,像金沙遗址这样的 “都城”或聚落还有很多,它们像亮丽的星辰一样照 亮了古蜀国模糊的历史。现已探明的古蜀国旧城遗址 已有新津宝墩古城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郫县三道 堰古城遗址、温江鱼凫城遗址、崇州双河遗址、崇州 紫竹村遗址等。 考古显示,金沙遗址已经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都 邑了,它有不同的功能分区和中心广场,环境和建筑 也都布置得当,可以说当时的人已经懂得城市的意义 和管理的方法了。 宫殿区和祭祀区,这是整个金沙遗址最为重要的 一个区域,相当于一座城市的中枢神经,面积约为一 千平方米,绝大部分贵重礼器皆出自这里。而且该区 域还发现有三个器物比较集中的坑,令人想起三星堆 遗址发掘出的祭祀坑和玉石器坑。我们无法弄清为何 古蜀人要把国之重器深埋于坑中。第一坑为“象牙堆 积坑”。弯曲而巨大的象牙像沙丁鱼一样被有序地排 放着,体积和重量比我们今天见到的象牙更大、更重 ,保存完好的象牙尚有润泽的颜色和坚硬的质地。象 牙坑中还同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和铜器。第二坑 为“石壁、石璋半成品堆积坑”。层层叠叠的玉石器 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坡度,同时附近还发现有与 作坊遗址相关的房址和制作石器留下的残渣等。第三 个坑为“野猪獠牙、鹿角、美石堆积区”。精美的石 料和动物的骨骼、牙齿堆积在一起,有点像行为艺术 ,也像远古人类留给现代人的一盘棋。在这个区域中 ,应该还有神庙类的宏大建筑,它们和各种礼器一道 ,构成了古蜀国别致而坚定的政治和宗教信仰。可以 想象,当时的蜀王或部族首领经常来这儿主持仪式、 发表演说,他头上戴着那条饰有鸟、鱼和人头图案的 金带,神色严峻地祭祀天地神灵,根据季节安排农业 生产并疏通可能威胁城市安全的河道。 在这个中心区域以外,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具有 普通人生活情调的集会广场、木(竹)骨泥墙式建筑、 小型馒头窑、陶器生产区、长方形坚穴土坑墓等区域 ,它们和祭祀区、宫殿区一起构成了一座完整的聚落 。从揭示的遗址可以看出,这些功能各异的社区单元 有着一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布局关系,城市的 影子从这样的关系中亲切地显现出来。木(竹)骨泥墙 建筑是古蜀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民居式建筑,古蜀先 民居住在这样的寓所中会感觉很温暖。这种房屋的建 筑方法为:先在地上挖出房屋的基槽,然后把竹子或 木头按一定的距离竖立在基槽内形成墙体,竹与竹之 间再用纺织物连接,抹上泥后就成了墙面。为了使墙 体坚固耐用,古蜀先民还采用烧烤的方法来加固墙面 。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