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轨“铁骨”的筑梦人:臧兰兰

城轨“铁骨”的筑梦人:臧兰兰
作者: 郑富芹|总主编:徐强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7.00
折扣购买: 城轨“铁骨”的筑梦人:臧兰兰
ISBN: 978757314400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桂云花乡——东北的一面 镜子 庄河市,又叫红崖子, 位于辽东半岛东侧南部,黄 海的北岸,隶属于大连市。 从“这里”(庄河)向西北边 望去,是山明水秀的桂云花 满族乡(以下简称桂云花乡 ),臧兰兰从小就和家人生 活在这座山区的乡镇上。桂 云花乡位于碧流河水库上游 ,是当地重要的水源地,沿 海的地理位置和丘陵地貌造 就了桂云花乡宜人的气候环 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各 种物资大多凭票供应,村子 里的农民靠出工挣的工分兑 换粮食。桂云花乡生产队的 队部场院建在桂云花山山脚 下空旷的原野上,人们用院 墙和篱笆简单地围挡起来, 院内的楼梯上连接着锈迹斑 驳的铁制扶栏,门口立着一 块看不清文字的牌匾。 桂云花乡的冬天,白天 西北风一吹,光秃秃的树枝 摇摇晃晃,映衬着灰蒙蒙的 天空,给原本就冷的北方增 添了一丝肃杀的气息。院里 的男男女女大都身着纯棉黑 灰色的老式军装,脚上套着 手工毛窝子。男人们头戴土 黄色的毛茸茸的狗皮帽,将 脖子缩进衣领里,双手插进 袖口,恨不得把整个身体都 缩进衣服里。 但这样的天气是难不住 勤劳的东北人民的。即便耳 朵冻得通红,手指关节处冷 得发痒,他们依然践行着“ 日出而作”“耕田而食”的劳 动理念。清晨,他们与晨雾 、露水相伴。下午收工的时 候,院里的人们就像开了阀 门的水流,一拥而出,散落 在街道上、自行车车棚里。 放眼望去,原本冷清的大街 上突然开始攒动着一个个黑 灰色的小圆点,黑蓝的圆点 与灰白的背景相互映衬,给 静止得如同黑白相片般的北 方冬天增添了许多活力。 严寒、凛冽的气候环境 ,反倒铸就了生活在这里的 人民热情、坚毅的性格。 臧兰兰的父母务农。父 亲是个热心肠的人,与人为 善、乐于助人,经常帮队里 的人修理指甲刀、机械表等 各种各样的小器具,大家都 叫他“活雷锋”。在当时,除 了这些小的日用器件,自行 车也逐渐开始普及,臧兰兰 在马路边经常可以看到父亲 头戴一顶破烂的斗笠,手里 拿着尖嘴钳和手锤,蹲在地 上,耐心细致地帮路人修理 自行车。 臧兰兰的母亲朴实、勤 劳、沉稳。在她眉毛下面, 闪动着一双充满希望的眼睛 。说话的时候,会露出满口 洁白的牙齿。她的声音高昂 而有力量,在大街上总能听 到她爽朗的谈笑声。在爱美 的年纪里,她却总是穿着一 条蓝布便裤,佝偻在田地里 。那时候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工具也只有一些铁锹、铲 子和锄头,高级一点儿的机 器就是手扶拖拉机。翻土、 播种、浇水、除草,这些农 活儿的步骤看似简单,却需 要足够的耐心和能吃苦的精 神。每一件小小的农活儿, 母亲都认认真真亲力亲为, 体现出那个年代农民身上特 有的一股子韧劲儿。 臧兰兰出生于1976年的 春天。父亲与人为善、乐于 助人和母亲的朴实沉稳、吃 苦耐劳的精神,对臧兰兰的 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奠 定了她一生不抛弃、不放弃 、迎难而上的性格基调。“ 臧兰兰”这个名字是父亲取 的。他认真查阅了厚厚的词 典和多本典籍:寒夜里,烛 灯旁,他把书本放在穿着深 黑色棉裤的大腿上,一页一 页地翻看,终于确定了“兰” 字,它源于屈原《九歌》中 的“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 下。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 袭予”,秋兰芬芳,麋芜洁 白,香气浓郁,沁人肺腑。 父母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像高 洁的兰花那样质朴率直、无 人自芳,遂将“兰”字相叠, 在她的生命之初,给予了她 双重的祝福。 P3-5